羽葉丁香
藥材名稱:紅木
名稱出處:《廣州植物誌》
概況
基源:為紅木科紅木屬植物紅木的種子。紅木屬為單種屬,中國南方有栽培。
原植物:紅木Bixa orellana L.,又名胭脂木(雲南金平)。
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10m。枝條棕褐色,密被紅棕色短腺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5~5cm;葉片心狀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全緣,長10~20cm,寬5~13cm,基部圓形至心形,基出脈5條,掌狀,下面有樹脂狀腺點。圓錐花序頂生,長5~10cm,密被紅棕色鱗片和腺毛;花直徑約4.5cm;萼片5,密被紅褐色鱗片;花瓣5,粉紅色,倒卵形;雄蕊多數,花葯頂孔開裂。蒴果近球形或卵形,長2.5~4cm,密生慄褐色長刺.2瓣裂。花期秋冬間。(圖見《廣州植物誌》.176頁.圖80)
生境與分佈:臺灣、廣東和雲南有栽培。原產熱帶美洲。
化學性質
種子含澱粉、蛋白質、脂肪油。種反含有一種驅蟲的蠟狀物質。胚含有毒物質。種子含脂肪油,為甘油三棕櫚酸酯(Palmitin),少量甘油三硬脂酸酯(Stearm)和植物甾醇[1]。種子的揮發油含66.5%碳氫化合物,12%氧飽和的倍半萜烯化合物及α-和β-蒎烯、α-欖香烯、印馬烷(ishwarane)、朱欒倍半萜(Valencene)、紫穗槐烯(Amorphene)[2]。尚含胡蘿蔔素[3]。
附 葉含鞣花酸、花青素。果實含純紅木素(Reinbixin)、紅木素(Bixin)。果殼含揮發油0.05%、樹脂1%~1.65%、多量鞣質。果肉含纖維素40%~45%、紅木素4%~5%、糖3.5%~5.2%、揮發油0.25%~0.85%、脂肪油0.2%~3.5%、皁甙、鞣質和少量生物鹼[1]。紅木尚含綿毛酸(Tomentosic acid)[4]、紅木醇(Bixol)、酚酸、花白甙(花白矢車菊雙甙Leucoanthocyanin)、三萜皁甙和粘液質[1]。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309。
[2] CA 1990;112:245484v。
[3] CA 1943;37:224q。
[4] CA 1965;63:1639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