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果婆婆納

藥材名稱:箬葉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遼葉(《綱目》)。

基源:為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箬竹的葉。箬竹屬中國特產,有22種,常入藥者有3種。

原植物:箬竹Indocalamus tesselatus(Munro)Keng f.(Bambusa tesselatus Munro)

歷史:李時珍《綱目》雲:“箬,若竹而弱,故名。其生疏遼,故又謂之遼。生南方平澤,其根與莖皆似小竹,其節籜與葉皆似蘆荻,而葉之面青背淡,柔而韌、新舊相代、四季常青,南人取葉作笠及裹茶鹽,包米棕,女人以襯底。”以上所述形態符合本種。

形態:稈高約1m,徑粗4~5mm,圓筒形或頂端節間稍扁平,節間長2.5~5cm,中空極小,有時僅能通1馬尾的毛。稈籜宿存,遠長於節間,稀具小橫脈;籜舌頂端呈弧形,兩側各具少數繸毛;籜葉的大小多變化,形甚窄。枝條通常1枚生子各節,僅較稈稍細;葉片長披針形,長達45cm,寬達10cm,先端漸尖或延伸成一細尖頭,上面綠色而有光亮,下面灰綠色,散生銀色短柔毛,中脈寬而隆起,黃白色,在葉背面沿中脈之一側生有1行黃氈毛,尤以葉片之下半部為甚,次脈可多至15~18對,小橫脈極明顯,葉基部急收縮,筍期5~7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15頁.圖5.1959)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原或低丘。分佈於浙江與湖南。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摘取嫩葉,晒乾。

藥性

性味:《綱目》:“甘,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太陰,兼足厥陰經。”

功效:清熱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吐血,衄血,下血,小便不利,喉痺,疽腫。《綱目》:“治男女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下血。並燒存性,溫湯服2g。又通小便,利肺氣,喉痺,消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煅存性,入丸、散劑。外用:煅存性研末作吹藥。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玉塵散(《聖濟總錄》)治肺癰鼻衄:箬葉灰、白麵各9g。上2味研令勻,分為2服,食後井華水調下。 ②二灰散(《聖濟總錄》)治經血不止:箬葉(燒灰)、蠶紙(不計多少燒灰)。上2味等份研勻,每服4g,溫酒調下。 ③箬葉散(《指南方》)治小便先澀後不通:幹箬葉(燒灰)、滑石15g。上為細末,每服9g,米飲調下,空服。

單方應用:①《百一選方》:“治髒毒下血,久遠不瘥者:茶篰箬葉燒成黑灰,研羅極細,入麝香少許,空心糯米飲調下。” ②《瀕湖集簡方》:“治咽喉閉痛:遼葉、燈心草燒灰,等份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