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沙蠶科

[拼音]:zuzhi xingwei zhong de renxing lilun

[外文]: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西方組織行為學從管理角度對人的總看法。企業的領導人制定什麼樣的管理制度,採用什麼樣的管理方法,建立什麼樣的組織結構,都與他們對下屬和職工的總看法有關。因此,人性理論是組織行為學中最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西方組織行為學提出經濟人、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和複雜人這4種與管理有關的人性理論。

經濟人

即理性-經濟人。這種人性觀最初是由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1776年發表的最重要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中提出的。它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個人的私利,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幹工作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美國心理學家D.麥格雷戈在其《企業中的人性方面》一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人性理論:X理論和Y理論。他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觀點的概括。其主要內容是:

(1)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儘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指導;

(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與組織目標相矛盾,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目標而工作;

(4)多數人幹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才能激勵他們;

(5)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如上所述,少數人能自我鼓勵,自我控制,這些人應負起管理責任。

從這種人性觀出發,主張管理工作的重點在於提高生產率,完成生產任務,而對人的感情和道義上應負的責任是無關緊要的。管理是少數人的事,與多數職工無關。要用金錢刺激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對消極怠工者採用嚴厲懲罰措施。這種管理被稱為任務管理。泰勒制是“經濟人”觀點在實踐上的典型代表。

社會人

或稱社交人。這種人性觀認為,人最重視在工作中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調動人的工作積極性的決定因素,物質利益只起次要作用。這種觀點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G.E.梅奧提出的。梅奧是主持霍桑實驗的主要代表者。他在總結霍桑實驗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人際關係學說。這一學說概括地說明了“社會人”的觀點,其主要內容是:

(1)人是“社會人”,影響人的生產積極性的因素除物質條件外,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2)生產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決於職工的“士氣”,而士氣又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生活以及企業中的人際關係;

(3)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這種無形的組織有其特殊的規範,對其群體成員的行為有重要的影響;

(4)領導者在瞭解人們合乎邏輯的行為的同時,還須瞭解不合乎邏輯的行為,要善於傾聽和溝通職工的意見,使正式組織的經濟需要與非正式組織的社會需要取得平衡。

從社會人的觀點出發,應把管理的重點放在關心人,滿足人的需要上;應重視管理人員與職工以及職工之間的關係,培養和形成職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提倡集體獎勵制度。管理人員的職能不僅是提高生產率,而且要成為職工與上級之間的聯絡人和溝通者。

自我實現的人

這種人性觀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A.馬斯洛提出。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論中指出,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指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馬洛斯認為,自我實現的人是最理想的人。這種人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思想高度集中,有創造性,不受環境偶然因素影響,只跟少數志趣相投的人來往,喜歡獨居等等。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原因是社會環境束縛了人的自我實現。

麥格雷戈總結並歸納了馬斯洛和其他人的類似觀點,結合管理問題,提出了Y理論。Y理論實際上就是自我實現的人性觀的概括,其主要內容是:

(1)一般人都是勤奮的,如果環境條件有利,工作就會同遊戲或休息一樣自然;

(2)控制和懲罰不是實現組織目標的唯一方法,人們在執行任務中能夠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

(3)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人不僅會接受責任,而且會主動尋求責任;

(4)在人群中廣泛地存在著高度的想象力、智謀和解決組織中問題的創造性;

(5)在現代工業條件下,一般人的潛力只利用了一部分。

從這種人性觀出發,管理的重點應放在為人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上,使人們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即充分地自我實現。管理人員的職能也在於為發揮人的才智創造條件,減少和排除職工在自我實現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對人的獎勵雖包括外在獎勵(工資、提升、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和內在獎勵(獲得知識、增長才幹、發揮潛力等)兩種,但只有內在獎勵才能滿足人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極大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在管理制度上,應使工作富於挑戰性,能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並使人獲得所期望的成就。

複雜人

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國心理學家E.H.沙因在其《組織心理學》一書中提出的一種人性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上述三種人性觀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不能適用於一切人。因為人不僅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時間、情境也會有不同的表現。人的需要和潛力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地位的改變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而各不相同。因此,人是很複雜的。根據這種人性觀,J.J.莫爾斯和J.W.洛爾施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論,即應變理論,其主要含義是:

(1)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它隨人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每個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層次也因人而異;

(2)人在同一時間內有各種需要和動機,它們會相互結合形成複雜的動機模式;

(3)動機模式的形成是內在需要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4)一個人在不同單位或同一單位的不同部門工作,會產生不同的需要;

(5)由於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異,對於不同的管理方式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沒有一套適合於任何時代,任何組織和任何個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從複雜人的觀點出發,並不要求管理人員採取完全不同於上述三種人性觀的新措施,而是要求根據具體的人,具體的情境靈活地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例如,不同的情境應有不同的領導作風,不同的企業應有不同的組織結構等等。

參考書目

E.H.Schein,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3rd ed.,Prentice-Hill,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980.

D. McGregor,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McGraw-Hill,New York,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