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動物門

[拼音]:waiyu jiaoxue xinlixue

[英文]:psycholog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研究學生在學習外語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規律,探討外語教學與學生心理髮展相互關係的學科教學心理學分支。掌握外語教學心理有助於制定外語教學的原則、基本方法以及教材的編制。外語教學心理的研究分為巨集觀和微觀兩大部分。巨集觀研究包括外語學習理論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教學原理和原則;微觀研究包括外語教學中學生掌握外語語音、語法、詞彙和聽說讀寫能力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點。

外語學習理論

國外的外語學習理論主要有三種:聽說習慣形成論、認知符號學習論和自覺實踐學習論。聽說習慣形成論來自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語言是一種習慣,語言習慣的獲得過程是刺激-反應-強化。主張學習外語要通過持久的模仿、大量的口頭機械訓練,讓學生學會不自覺地運用所學外語結構,把所學外語變成新的語言習慣。認知符號學習論的倡導者是美國心理學家J.B.卡魯爾。他認為語言是一個知識整體,學習一種外語就是對該語言的語音、語法、詞彙的結構進行自我控制的過程。如果學生對所學語言的結構有正確的理解,那麼他運用該語言的技巧就會在有意義的情景中得到自動化的發展。這一理論的心理學根據是J.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美國認知心理學家D.P.奧薩貝爾的有意義的學習理論(見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和N.喬姆斯基的生成語言學理論。喬姆斯基曾對聽說習慣形成論提出全面挑戰。他認為語言習得決不能單純依靠模仿和機械訓練。人類之所以能夠學會語言是因為人類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和先天的語言習得機制,因而學習外語決不是刺激-反應的動物型的學習,而是理解規則,運用規則,在有限的規則中生成和理解無限的句子,是通過大腦的邏輯推理創造性地活用語言的人型別的學習。以上兩種外語學習理論有著很大的區別(見表)。

自覺實踐學習論為50年代末60年代初蘇聯心理學家Β.Β.別利亞耶夫首創。他認為外語學習有多種途徑:從直覺到直覺、從直覺到自覺、從自覺到直覺,而比較合理的途徑應該是在理解語言材料(自覺)基礎上通過言語實踐活動達到自動化(直覺)地運用所學語言材料表達思想。講解語言規則對實際掌握外語只能起促進和加速作用,只有言語實踐活動才能保證言語熟練和交際能力的形成。學習外語要學會用外語進行思維。為了培養外語思維能力,要限制翻譯的運用。教學順序要從聽說到讀寫。70年代蘇聯出現由Α.Н.列昂節夫倡導的言語活動理論,使自覺實踐學習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言語活動理論認為外語學習與人的其他活動一樣,是一種有目的、有動機、有意識的活動。言語活動的動機在於解決一定的交際課題。也就是說,外語學習的目的在於把外語作為交際工具來掌握,從而具有在各種真實的交際情景中交流思想的能力,最終掌握用外語進行交際的本領。因此交際性原則是自覺實踐學習論的一條基本原則。自覺實踐學習論不同於聽說習慣形成論,它不是把外語學習看成為一系列的刺激和反應的行為,而是看成為能動的、有目的的言語交際活動,主張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即自覺實踐),反對盲目實踐;它也不同於認知符號學習論,因為它不僅重視智力和語言規則對外語學習的積極作用,更重視言語實踐活動對掌握外語交際本領、養成外語思維能力的決定性作用。

外語教學的心理學依據

主要包括幾方面內容:

(1)由於外語學習的心理學觀點不同,對外語學習過程的看法也頗有分歧。在學校缺乏外語語言環境的條件下,中國通常認為學習外語的合理途徑是從自覺學習到自覺掌握,一般過程為:感知語言材料(包括模仿),培養觀察能力;理解語言材料(包括識別),培養思維能力;鞏固語言材料(包括重視),培養記憶能力;應用語言材料,培養運用能力;活用語言材料,培養創造能力。從教學角度看,前兩個過程是講解,後3個過程是練習,5個過程相互聯絡、相互促進,講練結合,以練為主。從語言和言語的關係角度看,整個過程是通過言語活動掌握語言知識,再通過言語活動掌握言語能力。

(2)學習外語的動機是由外在誘因(社會對外語的要求)和內在動因(學習者的主觀意向、願望、需要)相結合而構成的。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學習外語的動機是把外語看作工具來掌握,以達到生活交際的目的。因此交際本領的培養必須貫徹於外語教學過程的始終,使外語教學過程交際化。由於學校一般缺乏交際環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使教學過程情景化。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外語的環境越接近真實的交際情景,收效越大。

(3)外語學習是外語思維形成的過程。外語思維的心理特點是在內部言語中使用外語語言結構。培養學生的外語思維的基本途徑是多讓學生進行外語的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用外語進行的聽說讀寫活動具有共同性,即不經分析和翻譯使外語與思維建立直接聯絡。除共性外,聽說讀寫又各有特點。聽是通過聽覺器官快速度地綜合理解外語,由感知語言材料和理解語言材料所表述的內容兩個方面組成,即通常所說的“聽音會意”。說是快速地用外語口頭表達思想,是積極地、創造性地活用語言材料的言語過程。讀是作者和讀者利用書面語進行的一種不見面的交際活動。真正的讀應該是讀者通過視覺器官快速地捕捉作品中表達的資訊。寫是以筆頭表達思想,輸出文字資訊,達到交際目的。聽說讀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相互促進,但又不能相互代替,要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專門訓練。其中聽說,即口語,是其他言語活動的基礎。讀實際是默默說出所讀的內容,寫如同自己對自己口授。因此外語教學要遵循口語領先的原則。在口語中,聽又是說賴以存在的心理前提,在練習說外語之前,必須先訓練聽外語的能力。

(4)語音、語法、詞彙屬於語言知識,掌握語言知識是培養言語能力的基礎。語音、語法、詞彙作為一個整體緊密結合在句子中,因此必須在表達一定情景的句子中講解和訓練語音、語法和詞彙。學生學習外語時大都學習了本民族語言、外語與本族語在語音、語調、語法和詞彙方面有相同、相似、相異之處。相同之處對學習外語有正遷移作用;相似、相異之處起負遷移作用。因此外語教學要注意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分析,以便形成分化。

(5)學習外語離不開記憶。學習語言知識實質是對語音、語法、詞彙的記憶;掌握聽說讀寫技能要求記憶語言材料的水平達到自動化,是記憶的高階階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講究記憶方法和合理地組織複習,要根據記憶的規律科學地安排教學。教學的安排要注意學生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目前多數人認為開始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為10歲左右,這個年齡的學生可塑性強,模仿發音快,受本族語的干擾少;從8~20歲,隨注意、意義識記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增長,外語學習能力呈上升趨勢,20歲左右被認為是記憶能力最強的年齡,以後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