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堆材料化學

[拼音]:heliu jizhunmian

[英文]:river baselevel

控制河流下切侵蝕的水平面,又稱河流侵蝕基準面和侵蝕基準面。1857年美國J.W.鮑威爾首先提出此概念。河流基準面分為總侵蝕基準面和地方侵蝕基準面:

(1)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河流匯注海洋,海平面就是這些河流的總侵蝕基準面,一些人則稱為終極侵蝕基準面。誠然,有些河流或河段的下切侵蝕深度可在海平面以下,但其侵蝕的深度仍然受著海平面控制。

(2)流域內還存在著一系列區域性或地方侵蝕基準面,如支流注入幹流,幹流的水面成為支流的侵蝕基準面;河床中的堅硬岩石亦可作為其上游河段的侵蝕基準面;注入湖泊的河流,湖面大致為該河的侵蝕基準面。這些侵蝕基準面不僅本身不斷變化,而且存在時間較短,影響範圍較小,統稱為地方侵蝕基準面,又稱為暫時侵蝕基準面。河流的發育受其基準面的控制,基準面上升,水流的挾沙能力降低,就會發生淤積作用;基準面下降,河道比降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並由下游開始向上遊發展,發生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在河流縱剖面的塑造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河床在經歷一定時間的塑造過程以後,便能取得一定的斷面和坡降,使來自上游的水和泥沙都能通行無阻,即侵蝕和堆積達到平衡狀態,這時縱剖面呈現一條圓滑的凹型曲線,稱為河流均衡剖面。當流域因素有了改變,河流的河床也會發生相應的調整,來沙多了即堆積,來沙少了即侵蝕,最後取得新的平衡,這便是河流自動調整作用。(見河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