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盆地

[拼音]:diwenqi

[英文]:physiographical stage

指區域地貌的發育分期。每一分期代表一個地貌發育階段。過去均沿用W.M.戴維斯的侵蝕輪迴學說劃分地文期:一個地區在地殼急劇上升時,受到河流的強烈切割,出現高山、峽谷,為幼年期地形;地殼已趨穩定時,該地區出現寬谷、淺丘地形,為壯年期地形;地殼長期穩定時,該地區被外力剝蝕作用夷平而成為微有起伏的準平原地形,為老年期地形。由於地殼上升是間歇性的,因而在一個地區的垂直剖面上就可能出現多個輪迴地形的疊置。最頂部是最早一個輪迴的準平原的殘餘,即第一個輪迴老年期地形的殘餘;往下出現第二個輪迴中形成的,發展到壯年期的寬谷、淺丘;再往下是最新一個輪迴中形成的高山、峽谷,附生有反映地殼間歇上升的河流階地。過去進行區域地貌調查都力圖找出反映這些地貌發育階段的形態,並以典型地點命名。如中國長江三峽地區頂部高地存留有不完整的準平原地形,稱為鄂西期地形;在鄂西期地形之下有廣谷、平坡的山原期地形;再下,河谷深切,多成峽谷,稱為三峽期地形。某一區域的地形被廣泛夷平,需該地區地殼的長期穩定。普遍認為中國的許多夷平面形成於老第三紀時期,其中多數是在第三紀末強烈構造運動中被抬升、切割,殘留在山頂或半山坡的;少數則形成為廣大的高原面。被抬高的夷平面之下的深切河谷及其階地,利用現代測年技術,一般都能較準確的測定其形成時代,所以近年來已不用地文期命名和討論地貌發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