鵯科

[拼音]:wo’erfu-laye xing

[英文]:Wolf-Rayet stars

溫度與O和B型星(見恆星光譜分類)相近的一類特殊星,因法國學者R.沃爾夫和拉葉於1867年最先發現而得名,簡稱WR星或W星。這類星為數不多,截至1971年為止,在銀河系中共發現127顆。在大麥哲倫雲中有 58顆,小麥哲倫雲中有2顆,M33中有25顆。沃爾夫-拉葉星有強連續譜和強而寬的中性氦、電離氦及各次電離碳、氮、氧的發射線,氫發射線很弱,有些發射線的紫端有吸收線。從發射線的輪廓和寬度,可知有物質以每秒 1,000~2,000公里的速度不斷從星體流出,有時甚至高達每秒3,500公里,並在星體周圍形成運動著的延伸包層(見恆星大氣)。在可見光波段,大多數WR型光譜可分為氮序和碳序。氮序光譜中電離氮線佔優勢,記為WN;碳序光譜以電離碳和氧線為主,記為WC;但兩序均有強的氦線。有些星兼有氮和碳線,記為WN-C。在大氣外進行的紫外觀測也發現,原來被劃入WC序的船帆座γ2星,卻具有WN序所特有的三次電離氮的強紫外發射線。這些都表明WN序和WC序的劃分是不嚴格的。看來,這兩序光譜的差別,不完全是由於C、N、O的含量不同,而和恆星大氣中的物理條件有關。

很多WR星與O、B型星成協,這說明WR星是年輕的恆星。另外,由譜線強度的測量求得,WR星大氣中氦-氫含量比超過正常星的幾十倍,說明大部分氫已轉變成氦,因此WR星看來已經歷了氫燃燒階段,進入了恆星演化的晚期。這一結論與WR星是年輕星的結論並不矛盾,因為從若干包含WR星的雙星的研究得知,WR星的質量約為10個太陽質量。考慮到質量損失,這種星的初始質量應在20個太陽質量以上。這種大質量星演化很快,因此,它們雖然已度過大半生,但絕對年齡還是年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