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額鸌

[拼音]:Balin

[英文]:Bahrain/Ba媥rayn, Al

亞洲西部國家。位於波斯灣西南部巴林灣的巴林群島上,介於沙烏地阿拉伯和卡達之間。由巴林島及其附近的穆哈拉格島、錫特拉島等3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面積622平方公里。人口40.0萬(1984)。首都麥納麥。

各島地勢低平,多屬石灰岩島,沙漠廣佈。巴林島為海拔30~60米高的石灰岩臺地,有幾座石灰岩低丘,最高點杜漢山海拔僅137米;北部沙丘連綿,中部有一條長19公里、寬6公里的侵蝕窪地。熱帶沙漠氣候,年平均氣溫26℃左右。夏季悶熱,7月平均氣溫30~35℃,絕對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冬季溫和,1月平均氣溫15~20℃,絕對最低氣溫9℃。年降水量100~125毫米,以陣雨、暴雨為主。相對溼度較高,有時可達90%。植物稀少,多屬沙漠型。沿海有棕櫚林和椰棗林。缺乏地表徑流,乾溝縱橫交錯。地下水較豐富,多自流井和泉,阿扎拉,賴哈、賽法傑等泉較有名。海中也有淡水源泉,近海泉可在落潮後湧現時取水;遠海泉可用水泵或潛入海底取水。境內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沿海產珍珠,魚產豐富。西南海岸低地有鹽沼。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43人。64%是阿拉伯人,絕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其中什葉派佔75%,遜尼派佔25%。阿拉伯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外籍人有歐洲人、伊朗人、巴基斯坦人、阿曼人、葉門人等。

石器時代就有人居住。 公元7~13世紀屬阿拉伯帝國巴士拉省。1507~1602年被葡萄牙人佔領。1602~1782年處於波斯統治之下,1783年宣佈獨立,建立巴林酋長國。1820年起為英國殖民者所控制,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71年宣佈獨立,定名巴林園。

長期以來,經濟以海上貿易和採珍珠為主。1932年發現石油,1933年開始產油。獨立前,石油開採權控制在美國石油公司手中。1978年,收回全部外國石油公司股份。

石油是國民經濟主要來源。1983年石油收入近10億美元,約佔國民總收入70%。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近1萬美元。石油職工佔全國人口1/4。石油產量220萬噸,天然氣產量50.7億立方米(1982),油田在主島杜漢山麓,石油工業中心在阿瓦利。設在錫特拉島的煉油廠,年煉油能力1300萬噸以上,為中東最大煉油廠之一,可生產70多個石油加工品種,向30多個國家出口。錫特拉島和巴林島間有輸油管相連。除加工本國原油外,還通過海底輸油管從沙烏地阿拉伯輸入原油加工。除採油、煉油、石油化工外,還有鍊鋁、天然氣液化、海水淡化、造船、建築材料、編織蘆蓆等工業部門。其中制鋁和造船是國民經濟第二大支柱。1971年投產的中東最大鍊鋁廠具有世界先進裝置,年產鋁錠17萬噸,原料從澳大利亞進口。海水淡化廠提供大量工農業用水和民用水。此外,還擁有先進的電訊、空調和航空裝置。

農業居次要地位。現有耕地佔國土面積5%,主要集中在巴林島和穆哈拉格島的北部,濱海地帶可用自流井灌溉。主要農產品有蔬菜和紫苜蓿以及少量小麥、大麥和小米。糧食主要依靠進口。果品除椰棗外,還有柑橘、香蕉、 石榴、 檸檬、香櫞、梨、杏等。養畜業有乳牛、駱駝、家禽。漁場大多位於淺水地帶和海岸附近,產有金槍魚、鰣魚、沙丁魚等。傳統採珠業已衰退,但仍是海灣地區的採珠中心之一。

全國無鐵路。首都麥納麥和主要城鎮間有公路相通。巴林島同穆哈拉格島和錫特拉島之間均有海堤相連,前者長達2.6公里,可通汽車。1981年開始興建全長25公里的跨海大橋,把巴林與沙烏地阿拉伯連線起來。麥納麥有世界先進國際機場,為海灣地區重要航空中心。海運有一支載重量3400萬噸的商船隊。

巴林為海灣地區商品傳統的轉運站,轉口貿易約佔進出口40%。對外貿易佔國民經濟重要地位。大部分生產和生活資料,如機器裝置、鋼鐵、化工裝置、汽車、輕工業品、糧食、食品等依靠進口。主要出口石油及其製品、鋁、珍珠和魚品等。主要貿易物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自1975年以來大力發展金融業,現已成為波斯灣地區的金融中心之一,在世界金融市場上有重要地位。

參考文章

普瑞巴林的不良反應藥學巴林左旗(Bairin Zuoqi)的由來中國地理巴林右旗(Bairin Youqi)的由來中國地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巴林、約旦、以色列的由來世界史普瑞巴林的藥理藥學普瑞巴林的用法與用量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