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可夫決策過程

[拼音]:Hongdulasi

[英文]:Honduras

拉丁美洲國家。位於中美洲地區北部。北瀕加勒比海,南有一小段海岸臨太平洋豐塞卡灣,海岸線全長790公里;陸鄰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面積112088平方公里,人口437.2萬(1985)。全國分成18個省。首都特古西加爾巴。

全境除沿海為平原外,均為山地高原。馬德雷山脈自瓜地馬拉延伸入境,橫貫東西,並有多條支脈伸向南北兩側,構成中部高原地區,平均海拔900~1500米,面積約佔國土的65%。高原內部多河谷和盆地,平均海拔300~900米,土地肥沃,為重要農業區。內陸山地有金、銀和其他有色金屬礦藏,除銀礦外,大部尚未開發。北部加勒比海沿岸平原東寬西窄,約佔國土面積1/3。南部豐塞卡灣沿海平原狹窄,僅佔國土面積 2%。地處北緯13°~16°。北部沿海面迎東北信風,氣候溼熱,年平均氣溫25~30℃,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3~6月雨量較少,有利於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中部山地高原氣候隨海拔而異,年平均氣溫17~23℃,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於夏季,適於多種作物生長。南部沿海處於東北信風雨影區,但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有乾溼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河網稠密,大部分流入加勒比海,包括烏盧阿河、帕圖卡河和科科河等。南部有喬盧特卡河等注入豐塞卡灣。主要湖泊有中部的約華湖和東北沿海的卡拉塔斯卡潟湖。

全國人口中印歐混血種人佔91%, 印第安人佔6%,餘為黑種人和白種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居民2/3分佈在中部山地高原,1/4分佈在加勒比海沿岸平原。198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35‰。城鎮人口占總人口36%。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古代瑪雅文化發祥地之一。高原西部的聖羅莎-德科潘附近地區曾是瑪雅人遷往尤卡坦半島以前的文化中心(見彩圖)。

1525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39年歸瓜地馬拉都督府管轄。中部高地區氣候條件較好,又發現了貴金屬礦,是開發最早的地區。西班牙人在此開採金、銀,並在科馬亞瓜、卡塔卡馬斯、約羅等山間谷地以及太平洋沿岸低地和喬盧特卡河谷侵佔大片土地,建立大莊園,飼養牛、騾等牲畜,為礦山提供役畜、糧食和肉乳產品。1821年獨立。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邦”。1838年成立宏都拉斯共和國。20世紀以來,加勒比海沿岸地區香蕉種植園興起,人口亦由中部向北移動,並從西印度群島移來黑人,逐漸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區。

經濟中農業居重要地位。1982年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6%,農業就業人口占全國62%,農產品出口約佔出口總值的2/3。全國耕地面積約137萬公頃,其中灌溉面積40萬公頃。主要種植香蕉、咖啡、甘蔗等熱帶經濟作物。香蕉居首要地位,1982年香蕉產量120萬噸,佔出口總值34.6%,為世界主要香蕉出口國之一。香蕉產地集中於北部沿海低地,特別是西北角的烏盧阿-查梅萊孔河谷地區,擁有現代化大型灌溉設施的種植園,大部分為兩家美國果品公司所控制。咖啡1982年產量為7.4萬噸,佔出口總值的21.9%,主要分佈在中部山地高原的坡地上,尤集中於約華湖周圍和喬盧特卡附近。其他經濟作物有菸草、棉花等。棉花年產量2~3萬噸,主要分佈於中部山間谷地和南部太平洋沿海低地。糧食作物有玉米、豆類、高粱、小麥等,多由小農經營,分散種植於中部山地高原,年產量僅40~50萬噸,不能自給。全國有常年牧場340萬公頃,主要分佈在南部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中部山間谷地,以飼養肉牛為主。1981年有牛233.6萬頭,豬58萬頭,肉類產品自給有餘,出口值僅次於香蕉和咖啡。森林面積414萬公頃,約佔國土面積的37%,多桃花心木、花梨木、杉、鬆等珍貴樹種,主要分佈在中北部奧蘭喬省山區。木材也是重要出口物資。

工業基礎較薄弱。1982年工業就業人口占全國的15%,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7%,主要是食品,紡織、木材加工、製糖等小型工業。70年代以來,造紙、化工、水泥、橡膠以及小型鋼鐵廠有所發展。工業主要分佈在聖佩德羅蘇拉、特古西加爾巴和拉塞瓦。

交通運輸業以公路為主。1981年共有公路 14000公里,泛美公路從國土南部通過。鐵路1768公里,集中在北部沿海地區,部分為運輸香蕉、甘蔗專用線。主要海港有大西洋岸的科爾特斯港、拉塞瓦、特拉和特魯希略。特古西加爾巴和聖佩德羅蘇拉有國際機場。

參考文章

宏都拉斯蜂鳥的名稱、地理分佈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