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價鎳催化劑

[拼音]:huaxue dilixue

[英文]:chemical geography

研究地理環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佈、遷移轉化規律的學科。是自然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地理環境是一個複雜的多級開放系統,其形成過程不僅包括貫穿於各地理要素和結構單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包括地理環境與外界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化學地理學研究有助於瞭解這些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方向和強度。

形成和發展

20世紀30年代,地球化學的發展為化學地理學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36年,蘇聯А.А.格里戈裡耶夫提出建立自然地理學的新分支──化學地理學的倡議。蘇聯Б.Б.波雷諾夫把景觀學的研究建立在地球化學的基礎上,在40年代中期確立了地球化學景觀的概念,提出了地球化學景觀的研究方法,並對某些景觀和風化殼作了簡要的地球化學描述。繼格里戈裡耶夫和波雷諾夫之後,一些蘇聯學者在水文化學地理、景觀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等方面作了較多研究,其中元素遷移轉化規律、生物地球化學省學說和生物地球化學區劃等理論都成為化學地理學的重要理論。

在中國,化學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主要是50年代及其以後發展起來的,它的基礎是景觀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50年代,中國開始引進景觀地球化學和生物地球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50~60年代,化學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揭示地理環境中大量元素的化學地理規律,並用以探討鹽鹼土改良問題、鹽湖形成問題,以及農業區劃和農業生產中的有關問題。化學地理學成為60年代中國自然地理學發展的三個新方向之一。從60年代末起,化學地理工作者開展了克山病、大骨節病等地方病和癌的化學地理病因研究,以及環境汙染物的化學地理研究。80年代以來,又開展了地理環境化學演化的研究和汙染物在地理環境中遷移轉化過程的研究,還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惡性腫瘤地圖集》(1979)、《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1988)和區域水土環境背景值圖集的編制工作。

在其他國家,具有化學地理性質的研究大都分散進行,沒有把化學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分支學科來發展。

內容

化學地理學按研究方向分為部門化學地理、區域化學地理和普通化學地理。

部門化學地理

研究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佈、遷移轉化規律,如土壤及風化殼化學地理、水文化學地理、大氣化學地理、生物化學地理和醫學化學地理。

區域化學地理

研究各級區劃單元的化學組成和化學元素的分佈、遷移轉化規律。區域化學地理研究有助於因地制宜地擬定區域開發利用規劃和管理措施。

普通化學地理

從總體上對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之間複雜的化學元素遷移轉化過程進行分析,闡明各圈帶間的地球化學聯絡,以及地理環境的化學演化等,研究化學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化學地理區劃。它建立在部門化學地理和區域化學地理的基礎上,反過來又指導部門化學地理和區域化學地理。

方法

化學地理學除運用野外考察、定位觀測等地理學研究方法外,還廣泛使用化學試驗分析方法。70年代以來,遙測、遙感、模擬實驗(化學的和數學的)和系統分析方法開始應用於化學地理學。化學地理學已從靜態描述進入動態的研究,從形態的描述到規律性的探討,並開始對地理環境中物質的時空變化進行預測預報。

意義

化學地理學通過對各地理要素的化學組成、結構和形成演化的研究,以及綜合性的區域化學地理研究,服務於工業、農業和衛生保健;通過對化學地理異常及其引起的地方病的研究和對環境汙染的研究,探索地方病和環境汙染的防治途徑和改善措施。

參考書目

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編:《化學地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北京,1963。

中國地理學會化學地理專業委員會編:《化學地理研究文集》,科學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