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蟲屬

[拼音]:youwei mu

[英文]:Caudata, Urodela

兩棲綱的1目,終身有尾,幼體及成體體形近似,最不特化。現有8~9科60餘屬350餘種。主要分佈於全北界。北美有7科,其中鰻螈科(2屬3種、兩棲鯢科1屬3種)和鈍口螈科(4屬30餘種)為北美特有科;無肺螈科的屬種最多(約有27屬220餘種)在北美洲佔優勢,中美、南美及南歐只有個別及少數幾個屬,也是中、南美僅有的科。在古北界,蠑螈科(約有15屬50餘種)佔優勢,亞洲東部本科主要分佈於東洋界,僅個別屬種達東南亞的北緣。小鯢科(共約有8屬30餘種)為亞洲東部、中亞所特有,最北達北極圈南緣,最南達中國臺灣省。隱鰓鯢科(2屬3種)分佈於亞洲東部和北美東部。非洲熱帶和大洋洲無有尾類。 中國已知有3科15屬和35種左右。小鯢科和蠑螈科的特有屬較多。

形態與結構

頸部較明顯,四肢勻稱(圖1)(兩棲鯢類體長而四肢細弱,鰻螈類只有前肢)。面板光滑溼潤,緊貼皮下肌肉,全無小鱗。中耳只有耳蓋骨-耳柱骨複合結構,從無鼓膜,水棲階段由耳肌聯接肩帶,或由韌帶聯接鱗骨、方骨部位,變態後或陸棲種類靠肩胛提肌的牽引傳導聲波。一般均不能發聲。舌後端不完全遊離,不能從後端翻出撮食。上下頜均有小齒,僅鰻螈類覆以角質片。犁骨齒排列形式不一。額骨與頂骨左右各一對,一般沒有方軛骨,上頜骨不與方骨相接。椎體雙凹型或後凹型,有肋骨。肢帶軟骨質成分多,肩帶僅肩臼周圍的部分骨化,左右側的喙軟骨不直接相連,無鎖骨;骼骨短,恥軟骨與坐骨駢聯成平板狀,有的有Y形前恥軟骨。其形體適於在水中迅速遊動,在陸上活動時,軀幹很少抬起離開地面,以交替的邁步動作和軀幹與尾的波狀彎曲而移動前進。能疾走或樹棲的種類,其四肢較長,或尾有攀援能力。

生活習性

大多生活於淡水水域及其附近。生活在池塘、江河、湖泊、山溪、沼澤中的多為半水棲,其他以終生水棲或陸棲為主。均無交接器;無肛腺者為體外受精,有者為體內受精,其受精方式是:接納雄性排出的精包,並把精子植入洩殖腔壁的貯精囊內,多為卵生。在水中或水外陰溼處產卵,卵可聚成卵帶狀、膠囊狀或單生(圖2)個別種類卵胎生或胎生。幼體上下頜有真齒而不是角質齒;幼體先出前肢芽,有外鰓而無內鰓;平衡枝的有無以及鰓和鰭褶的形狀大小,一般與生活習性有關。有若干類群在變態前後,中耳和顎部骨片以及犁骨齒,在形態結構上有頗大的差別。鰓裂封閉是完成變態的主要標誌。某些種類或類群的成體保留多種幼態性狀,如終生有鰓或有鰓裂,或犁骨齒停滯在幼體期齒列形狀等。幼體狀態在繁殖方面即已達性成熟階段者稱為童體型或幼態持續型,具永久性幼態性狀類群者有隱鰓鯢科、洞螈科、兩棲鯢科和鰻螈科,這些終身有鰓或鰓裂的類群,被認為是各自獨立發生的;最早的三疊紀童鰓螈亦屬之。此外,著名的美西螈在內外因素包括種群於不同分佈區的影響下,也可出現童體型。

起源與系統發生

對有尾目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1)直接起源於總鰭魚類扇骨魚的孔鱗魚類(Porole-piformes);

(2)起源於殼椎類, 特別是石炭紀的弛頂螈(Lysorophus),甚至有人把它從細螈目 (Microsauria)中分出, 隸於有尾類最原始的弛頂螈目 (Lysorophia)。這些論點都還沒有足夠的論據。有尾目最早的化石見於早侏羅世。

關於現生各科間的系統關係:一般把體外受精的小鯢科和隱鰓鯢科(有不少幼態性狀),共隸於隱鰓鯢亞目,視之為原始類群。永久性幼態性狀而為體內受精者如洞螈科和兩棲鯢科,比小鯢科高階,在親緣系統上與小鯢科較近的是鈍口螈科,而鈍口螈科又與無肺螈科是近緣。70年代以來,對鰻螈科的分類位置有所爭議。有人認為鰻螈類沒有肛腺,體外受精,應屬原始類群;也有人據其脊神經從最前端椎骨髓弓處穿出,與高階類群蠑螈科相同,認為應屬高階類群。如果相似性是平行進化的結果,就成為原始類群之論證;如果體外受精是反向進化的結果(失去體內受精的結構),就成為高階類群的論證。

本目動物攝取動物性食物。再生能力強。食用、藥用的種類不多,多用於實驗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