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膜蟲屬

[拼音]:Mosike

[英文]:Moskva

蘇聯和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蘇聯政治、經濟、交通與科學文化中心。世界特大城市之一。位於蘇聯歐洲部分俄羅斯平原中部,伏爾加河與奧卡河河間地西部, 地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扎河兩岸。 面積878.7平方公里,人口864.2萬(1985)。

自然條件

地處斯摩稜斯克—莫斯科丘陵與美舍臘低地邊緣,地勢微波起伏,平均海拔120米。城西南由白堊紀岩層構成的列寧山(海拔 253米)為全市最高點。莫斯科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市區南半部,在市西南以急彎繞過列寧山,向北流經克里姆林宮牆南側。冬季寒冷漫長,穩定積雪期平均146天(11月至翌年4月),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0.2℃,絕對最低氣溫達-42℃;春季短暫,4月氣溫急劇回升;夏季溫暖,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8.1℃,絕對最高氣溫36.8℃。年平均降水量582毫米。

城市發展過程

莫斯科是擁有 800多年曆史的俄羅斯最古老城市之一。1147年為蘇茲達爾大公領地的小城鎮,坐落於莫斯科河與涅格林娜河的匯口處。1156年建立泥木結構的克里姆林城堡。1328年成為莫斯科公國都城後,修築宮殿、貴族住宅和教堂,擴充套件克里姆林宮城牆(1485~1495),牆外東側形成商業區中國城(1535~1538),隨後又向外擴充套件,構築白城城牆。15世紀成為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政治中心,16世紀為全國最大城市。1592及1638年又兩次向外擴大構築環城土牆,城市範圍已達現花園公路一帶。1589年成為沙皇俄羅斯首都,市場及手工業作坊發展很快,市區有了早期的職能分工,克里姆林宮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宮,貴族們佔據了中國城,商人遷於中國城外,手藝人多聚居於莫斯科河南岸。1712年首都遷往聖彼得堡(今列寧格勒),但仍是俄羅斯經濟和文化中心。1737~1752年期間曾發生過三次大火災。1812年俄法戰爭期間,大火燒燬了全城建築物 2/3以上,1813年後重建。18世紀末有工廠300家,一半以上為紡織工廠,被稱為“花布城市”。1861年後城市經濟迅速發展,興建起現代紡織、金屬加工、化學及食品等工業部門。生產資料產值占城市工業總產值的 1/4。同時已成為連線全俄各地 9條鐵路的最大交通樞紐。城市範圍不斷擴大,由1830年的78平方公里擴大到1917年的170平方公里。

1918年成為俄羅斯聯邦首都,1922年12月正式成為蘇聯首都。1928年後本市工業迅速發展。1940年工業產值比1913年增長20倍,其中機械工業產值增長95倍(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48.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全市工業總產值佔蘇聯的14.7%,興建汽車、飛機、精密機床、量具刃具、滾珠軸承、電工儀表等新興工業部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過短暫恢復,城市改造和建設速度加快。50年代以來,以住宅為重點的高層建築群不斷出現,新建築面積達9000萬平方米,加寬街道,改造舊市區,城市規模由1953年的 330平方公里擴大到1980年的878.7平方公里。

人口

世界上人口增長迅速的城市之一。1830年人口30.6萬,隨工業的發展,人口增長迅速,1871年為60.2萬,1915年達198.37萬。十月革命勝利後國內戰爭時期,人口驟減(1920年減至102.37萬);戰後,大規模經濟建設又促使人口迅速增長,第一、二個五年計劃(1928~1939)期間人口從202.94萬增長到418.29萬,此後,每10年幾乎增長100萬,至1981年已達820.3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1979)。全市經濟各部門職工所佔比例為:工業26.1%,交通運輸業8.1%,建築業7.1%,商業5.4%,郵電1.5%,文教科技部門26.6%,其他服務性行業25.2%(1980)。

經濟

現為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十月革命勝利後,工業總產值增長 230多倍,工業勞動生產率提高35倍多。機械製造業為其主導工業部門。機械工業職工佔全市工業職工人數的57.5%。其中以汽車、機床、電機、電子工業最重要。利哈喬夫汽車廠和列寧共青團汽車廠均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成,後經改建、擴建,前者生產齊爾-130型卡車,後者生產小轎車(兩廠產量佔全蘇1/7)。金屬切削機床(包括數控機床、精密機床),自動化流水線裝置、耐用消費品生產均佔重要地位,機床產值佔全蘇1/8。紡織工業發達,是蘇聯最主要的綜合性紡織工業城市,棉織、毛織和絲織品產量分別佔全蘇的1/5、1/6和1/5。化學工業居全蘇第三位,主要生產染料、合成橡膠、合成塑料、香料及其製品。食品工業及印刷業也佔有重要地位。

蘇聯綜合運輸網的總樞紐。有11條鐵路彙集於此,市內設有 9個客運站、幾十個貨運站和11個車輛編組站,有小環形鐵路與11條鐵路相接,郊區有大環形鐵路通連外圍各地。莫斯科鐵路樞紐每年運輸貨物7200多萬噸,旅客6億多人次。市內有3個河港,經莫斯科運河與亞速海、黑海、裡海、波羅的海及白海相通,水路每年運輸貨物3800多萬噸及旅客 520萬人次(1980)。有13條公路通向蘇聯各地,大小環形公路與輻射公路相交,運輸極為方便。作為蘇聯航空網的中心,擁有伏努科狀(城西南35公里)等4座現代化航空港,有航線通往歐洲許多國家首都和美洲、亞洲等重要城市以及蘇聯主要城市。市內交通便利,地下鐵路和公共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莫斯科地下鐵路聞名世界,有7條輻射線和一條環形線,總長189公里,設有115個車站,日運旅客750萬人次。

文化教育

蘇聯科學文化中心,有高等學校75所,中等專業學校 138所。建於1755年的莫斯科大學聞名世界(見彩圖)。

蘇聯科學院及其所屬研究所、蘇聯醫學科學院、蘇聯列寧農業科學院以及國立列寧圖書館等均分佈於市內。莫斯科擁有蘇聯科研機構的37%、科研人員的20%、在校研究生的42%和大專學生的20%。

功能分割槽

城市建設獨具風格。歷史上不同時期的不同建築範圍所構成的古老建築與現代建築相配合,構成今日城市的幾個圈層,由市中心向外依次為布里維雅特圈(包括克里姆林宮、中國城及白城),花園圈、莫斯科環形鐵路圈和莫斯科環形公路圈,形成了以小環形公路以內的市區為核心、呈輻射狀和環狀結構的城市格局。全市劃分為31個行政區(1981)。1971年制定的第二個莫斯科城市總體規劃提出改變莫斯科的單中心佈局成為多中心佈局。

中央區是全蘇和莫斯科的心臟部位,政治、文化中心。紅場(見彩圖)、

克里姆林宮、列寧墓、蘇共中央和國家領導機構均位於區內;大劇院、博物館、文物古蹟和高等院校亦多集中於此。區內有 9個古建築保護區。改造後的高爾基大街和加裡寧大街,道路寬闊,高層建築林立,前者商業繁華,後者多高階住宅;阿爾巴特大街是一條古老街道,許多建築物保留著古俄羅斯建築風格。

城市東半部為工業較集中的地區,其間,東北區與東區多機械工業;東南區有計算中心機構和利哈喬夫汽車廠;機械工業多分佈在舊城與環形公路之間。南區紡織工業較多,分佈於莫斯科河及其支流兩岸。西南區是高等院校、科研和設計單位較集中的地方,莫斯科大學聳立於列寧山上,這裡也是新開闢的住宅區。西區與西北區以住宅區為主。北區以國民經濟成就展覽館為中心,形成百萬人口的“城中之城”。

20世紀70年代以來,莫斯科市政建設發展迅速,俄羅斯聯邦蘇維埃大廈、紅色普列斯諾國際貿易中心、奧林匹克村、奧林匹克體育綜合體、自行車比賽場、兒童音樂劇場以及西南區的科學研究機構綜合體等相繼建成。全市建築用地佔城市用地面積的62%,住房面積達1.34億平方米(1980),人均居住面積達16.5平方米。全市共有市級公園26個、區級公園58個,還有林園11個、街心公園800個,綠化面積3.4萬公頃,占城市總面積1/3以上,人均佔有綠地面積22平方米,高於世界許多大城市。

莫斯科許多大企業的分廠、車間、城市公用設施及文化休憩地多分佈於周圍各城鎮及綠化帶內;有10%的職工居住於周圍各城鎮,莫斯科與柳別爾齊、梅奇希、諾金斯克、扎戈爾斯克及波多利斯克等周圍城鎮結合組成莫斯科城市集聚區。

參考文章

俄羅斯聯邦,莫斯科州莫斯科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燃激情放歌俄羅斯續友誼乾杯莫斯科”等保健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