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雉科

[拼音]:Fulanke

[英文]:James Franck (1882~1964)

德國物理學家。1882年8月26日生於漢堡。1902年入柏林大學學習物理學,1906年獲博士學位。1917年起任威廉皇帝物理化學研究所的分部主任。1921年受聘為格丁根大學教授,並擔任第二實驗物理學研究所主任。1933年為抗議希特勒反猶太法,夫蘭克公開發表宣告並辭去教授職務,離開德國去哥本哈根;一年後移居美國,成為美國公民。1935~1938年任約翰·霍布金斯大學物理系教授。1938年起任芝加哥大學物理化學教授,直到1949年退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參加了與研製原子彈有關的工程;但與大多數科學家一樣,他反對對日本使用原子武器。在芝加哥大學期間,夫蘭克還擔任該校光合作用實驗室主任,對各種生物過程、特別是光合作用的物理化學機制進行了研究。1955年因在光合作用方面研究的貢獻獲得美國科學院勳章。他還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德國物理學會馬克斯·普朗克獎章以及格丁根榮譽公民稱號,1964年在訪問格丁根時於5月21日逝世。

夫蘭克在物理學中的主要貢獻是最早通過研究電子和原子碰撞實驗直接證實了N.玻爾1913年提出的有關原子定態假設的正確性。1914年夫蘭克和G.L.赫茲利用電場加速由熱陰極發出的電子,使電子獲得能量並與管中汞蒸氣原子發生碰撞。實驗發現,當電子能量未達到某一臨界值時,電子與汞原子發生彈性碰撞,電子不損失能量;當電子能量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就發生非彈性碰撞,電子的定量能量傳遞給汞原子,後者被激發,可以觀察到汞原子躍遷的發射譜線。夫蘭克-赫茲實驗的結果表明電子失去的能量只能等於一系列分立值。這說明原子的能級是分立的。這對原子的量子理論的建立有重要意義。由於這一研究成果,夫蘭克和赫茲同獲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研究了電子和原子與分子的碰撞,闡明分子間力與分子光譜的關係,提出分子中的電子躍遷遠比分子振動迅速;由此匯出夫蘭克-康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