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瓜

藥材名稱:烏鴉肉

名稱出處:《嘉祐本草》

概況

異名:巨喙烏、大嘴烏(《禽經》),黑老鴉(《滇南本草》),老鴉(《痘疹論》)。

基源:為鴉科動物大嘴烏鴉等的肉。

原動物:大嘴烏鴉Corvus macrorhynchus Wagler

歷史:烏鴉首載於《嘉祐本草》,謂:“治瘦、咳嗽,骨蒸勞,小兒癇。”《圖經本草》有治急風的記載。《日用本草》也收載了本品。李時珍曰:“烏鴉大嘴而性,貪鷙,好鳴。”據李時珍的描述可知,古代所用烏鴉乃今日的大嘴烏鴉。現代文獻《中藥大辭典》《四川中藥志》。《吉林中草藥》等書均收載了本品。

形態全身純黑。除頭頂、後頸和頸側外,上體多少具綠藍色光輝,下體不顯光輝。嘴粗大,嘴基被羽。嘴、腳和爪均為黑色。跗蹠後緣呈稜狀,後列鱗聯成整片,後爪比中爪大。體長約53cm,翼長36cm左右。

生境與分佈:常見於田野、沙灘、屋旁。雜食性。分佈於中國各地。

除此種外,禿鼻烏鴉Corvus frugi-legus Linnaeus。小嘴烏鴉Corus corone(Linnaeus)。寒烏Corus monedula(Linnaeus)的肉也同等入藥。禿鼻烏鴉可從其嘴基裸出的灰白色面板而與其它種相區別。小嘴烏鴉嘴形較尖細,與大嘴烏鴉顯然不同。寒鴉體型同烏鴉,但較其它鴉類為小,頸有白環,腹部白色,易與其它種類區別。

藥性

性味:酸,平。 ①《嘉祐本草》:“平。” ②《日用本草》:“鹹,平。” ③《綱目》:“酸、澀,平。”

功效:祛風定癇,補虛止血。

主治:頭風、眩暈、小兒風癇,虛勞咳嗽吐血,骨蒸潮熱。 ①《嘉祐本草》:“治瘦,咳嗽,骨蒸勞,小兒癇。” ②《圖經本草》:“治急風。” ③《綱目》:“肉,治暗風癇疾及五勞七傷,吐血咳嗽,殺蟲。”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主治肺結核咳嗽,咯血,治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水煮或燉湯,1~3只;或炒肉食。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四川中藥志》:“治小兒瘋狂:烏鴉肉、豬膽汁、鉤藤、全蠍、黃連各適量。水煎服。” ②《吉林中草藥》:“治禿瘡:烏鴉3只,黑礬適量。先將烏鴉用黑礬餵飽,裝罐內,用黃泥封好,糠火燒枯,研成細末,香油調勻,敷患處。”

食療:①《四川中藥志》:“治老人頭風,頭暈目黑:烏鴉肉,天麻,燉湯服。” ②《便民食療》:“治虛勞瘵疾:烏鴉1只,絞死去毛腸,入人蔘片、花椒各15g,縫合,水煮熟食,以湯下。烏鴉骨,參,椒焙研,棗肉丸服。” ③《壽域神方》:“治五勞七傷,吐血咳嗽:烏鴉1只,瓜蔞瓤1枚,白礬少許。入鴉肚中,縫扎煮熟,作4服。” ④《吉林中草藥》:“治乳汁不下:烏鴉3只,炒熟,隨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