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面

[拼音]:Keweite

[英文]:Kuwait/Kuwayt,Al

亞洲西部國家。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東臨波斯灣,陸鄰伊拉克和沙烏地阿拉伯。面積17818平方公里(包括布比延島和費萊凱島等島嶼)。人口169.5萬(1984)。首都科威特。

全境地勢呈波狀起伏,多谷地和丘陵,西部略高。東北部為沖積平原,其餘為沙漠平原。近一半地區海拔在100米以下,東南一隅最高不超過200米,境內無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淡水缺乏,飲水和灌溉用水主要靠淡化海水。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少雨。年平均氣溫33℃。1月10℃左右,7月34℃,最高達52℃,年降雨日不超過20天。年降水量30~177毫米,多集中在12月至翌年3月。

全國人口半數以上是其他阿拉伯國家和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僑民,本國阿拉伯人約佔總人口42%。居民95%信奉伊斯蘭教,其中約70%屬遜尼派,阿拉伯語為國語。

公元7世紀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1710年,阿拉伯半島內地的阿奈扎部落遷來,1756年建立科威特酋長國。1871年成為奧斯曼帝國巴士拉省的一個縣。1899年被迫與英國簽訂條約,承認英國為“宗主國”。1939年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61年宣佈獨立,稱科威特國(君主立憲制)。

在發現石油前,主要經濟活動是遊牧、採珠、捕魚和少量海運。1934年,由英、美兩個石油公司組成科威特石油公司,開始勘探石油,1946年開始商業性生產和出口,遂變為單一的石油經濟國家。獨立後,民族經濟發展很快,在鉅額石油收入基礎上發展多樣性經濟。1974~197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2%。198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6452美元,居世界前列。

經濟以石油為主。石油收入佔國民收入 90%以上。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非常豐富。1980年已探明石油儲量約90億噸,居世界第三位;天然氣儲量約 13240億立方米。主要分佈在南部和海底,其中布林甘油田和勞扎塔因油田均屬世界大油田之列。獨立前,石油開採、加工及銷售為英、美國際石油壟斷資本所控制。獨立後,石油國有化,原油產量迅速增加,1973年產油1.57億噸,創歷史最高水平。嗣後,受石油輸出國組織分配額的限制,產量下降,1983年產油5400萬噸。原油大部分供出口。近年來,積極擴大石油加工能力。在南部沿海艾哈邁迪港等地建有5家煉油廠,加工全國石油產量的70%,加工能力在中東地區僅次於伊朗。石油化工業也有較快發展,主要生產鹽類和氨類。60年代開始建立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廠和液化天然氣廠,1980年天然氣產量34.1億立方米。淡化海水規模居世界首位,日產能力可達48.2萬噸(見彩圖)。

其他工業有金屬加工、水泥、預製件、食品加工、玻璃、皮革、日用品等,規模較小,產值僅佔國民生產總值1%。

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 0.3%。農業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1.9%。可耕地佔國土面積 3%,已耕地佔耕地1/3。種植業以蔬菜、水果為主,約佔已耕地面積4/5。畜牧業不發達,僅有少量食用家畜飼養。沿海產珍珠貝和魚蝦。魚獲量一半供出口。糧食和其他食品幾乎全靠進口。

國內無鐵路,公路網羅全境,總長2854公里。有4個主要海港,科威特港最大,舒艾拜工業區港口在擴建中。首都有現代化機場。

對外貿易歷史悠久,是波斯灣地區貿易中心之一,隨著石油生產和工業化的發展,進出口貿易不斷增長。石油、石油製品和天然氣佔出口總額90%以上。進口機械、運輸裝備、糧食、食品和日用品等。出口物件主要是日本、荷蘭、英國和東南亞國家,其中向西歐出口原油佔40%,日本佔27%。主要進口國是日本、美國、英國、聯邦德國和義大利等國。

參考文章

科威特國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西亞,科威特科威特城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伊朗、伊拉克、卡達、科威特的由來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