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銀行團

[拼音]:shifan jiaoyu

[英文]:normal education

培養師資的專業教育。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民文化科學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水平。興辦師範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建設。

西方一些國家,如德國、法國在17世紀末已成立了一些訓練教師的機構。到 18世紀 60年代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教育的普及、學校的大量設立,正規的師範教育在西方各國得到了迅速發展。起初的師範教育都屬於中等教育性質。隨著各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師範教育逐步發展到高等教育範圍。在師範學校,特別是高等師範學校的教學計劃裡,除了設定普通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外,還設定教育課程。其中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教育見習及實習等方面的課程。

中國的中等師範教育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頒佈的《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將師範學堂分為初級師範學堂(中等教育性質)及優級師範學堂(高等教育性質)兩等,修業年限共為 8年。初等師範學堂培養小學師資,招收高等小學堂畢業生,修業5年。1907年頒佈《女子學堂章程》,改變了過去師範學堂不許女子入學的規定。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師範教育令》、《師範學校規程》,將初級師範學堂改稱師範學校,修業年限仍為 5年。1922年,師範學校修業年限由 5年改為 6年,其中前後兩段可以分別設立,稱為前期師範學校和後期師範學校。接著又把後期師範定名為師範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修業年限3年。前期師範為簡易師範學校, 招收高小畢業生,修業年限 4年。

1927 ~ 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對師範教育很重視。1932年中央蘇區成立了中央列寧師範學校,徐特立任校長;同年又成立了閩瑞師範學校。1937年,陝甘寧邊區成立了魯迅師範學校,後改名為邊區第一師範。至1941年,陝甘寧邊區已有 5所師範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師範教育進行了有計劃的建設工作。1952年對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師範學校進行了改造,同時大力舉辦短期師資訓練班,增設初級師範。在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著重發展中級師範,逐步減少初級師範,停辦短訓班。1956年前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佈試行了 《師範學校規程》、《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條例》 和《師範學校教育實習法》,頒發了《師範學校教學計劃》、《幼兒師範學校教學計劃》,編寫出版了師範學校各科教學大綱和教材。60年代初,初級師範絕大部分已改辦為中級師範,停止招收高小畢業程度的學生。在“文化大革命” 中,大多數師範學校被取消了。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後,各地中等師範學校逐步進行恢復、整頓、充實。1980年6月教育部召開全國師範教育工作會議, 總結了建國 30年來辦中等師範教育的經驗,研究瞭如何辦好中等師範教育的問題。會後,教育部頒發了會議通過的《教育部關於辦好中等師範教育的意見》、《中等師範學校規程(試行草案)》、《中等師範學校教學計劃(試行草案)》 和 《幼兒師範學校教學計劃(試行草案)》。這些檔案對中等師範學校的性質、任務、學制、課程等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根據規定:

(1)中等師範學校的性質屬於中等專業學校。中等師範學校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從事小學或幼兒教育工作必備的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能,熱愛兒童、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服務,身體健康的小學和幼兒園師資。同時,中等師範學校根據需要和可能承擔培訓在職小學教師和幼兒園保教人員的任務。

(2)中等師範學校的學制定為3年和4年兩種,招收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的社會青年。

(3)中等師範學校設政治、語文及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數學及小學數學教材教法,物理、化學、生物、小學自然常識教材教法,外語、地理、歷史、心理學、教育學、體育、音樂、美術、教育實習等課程。民族師範學校還增設民族語文課程。

據1982年統計,全國中等師範學校由1949年的 610所發展到908所;在校學生由15.2萬人,增長到41.14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共培養中等師範畢業生312.8 萬人,同時還大量培訓了在職教師。

中國的高等師範教育

中國最早的師範學校南洋公學師範院(1897)和京師大學堂師範館(1902),都不是單獨設校的。1904年頒佈《奏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規定優級師範學堂應由省設立,各省城宜各設一所。事實上,各省優級師範學堂仍多與初級師範學堂合設,稱兩級師範學堂。

1912年9月,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師範教育令》,規定設立高等師範學校及女子高等師範學校。1913年2月,公佈《高等師範學校規程》,規定高等師範學校分設預科、 本科、 研究科,而且可設專修科。預科及專修科均收中學畢業生,修業年限預科1年,本科3年,研究科 1年或2年,專修科 2年或3年,規程還規定了學生畢業後要有一定的服務年限。《師範教育令》公佈後,優級師範學堂改稱高等師範學校,全國劃分 6個國立高等師範區,直接屬於教育部管轄。

1922年,由於實行新學制,取消大學預科,中學由4年改為 6年(分初、高兩級,各為3年),於是要求高等師範學校提高程度。1923年後,高等師範學校都先後改為師範大學或併入普通大學。這時有很多大學都設立了教育系。有的大學增設了師範學院或教育學院。後來還成立了一些獨立的師範學院和教育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對高等院校的院系調整, 高等師範學校全部獨立設定。 1952年教育部頒佈了《關於高等師範學校的規定(草案)》,規定師範學院修業年限為 4年,主要培養中等學校師資;師範專科學校修業年限為 2年,培養初級中等學校師資。1953年與 1956 年曾先後兩次專門召開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會議。在此前後又頒發了有關高等師範院校教學改革的許多檔案,制定了許多專業的教學計劃(或教學方案)和許多學科的教學大綱,使高等師範教育更加正規化,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高等師範教育發展很快。1949年,中國高等師範學校僅12所,在校學生僅有 1.2萬人,到1982年底,全國高等師範學校共有 194所,其中師範大學、師範學院66所,師範專科學校128所,在校學生共有28.18萬人。

在全國高等師範學校設定的專業中,與中學課程相適應的通用專業有17種。此外,少數高等師範院校根據國家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也設定了其他一些專業,其中包括圖書館學、電化教育等。高等師範學校各專業設定以下 5類課程:

(1)政治課,包括中國共產黨歷史、政治經濟學、哲學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課等;

(2)外國語課;

(3)教育課,包括心理學、教育學、各科教材教學法、教育見習和實習;

(4)體育課;

(5)專業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選修課。

開展科學研究特別是教育學科的研究是高等師範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有的師範院校設有包括教育學科在內的各種研究所(室),對某些學科進行專門深入的研究。

為了給高等院校培養師資,併為教育科學研究機構培養研究人員,現在有些高等師範院校設有研究生部,招收研究生,並授予碩士、博士學位。高等師範院校還通過舉辦函授、 夜大學、 培訓班、進修班等多種形式承擔培訓中等學校師資的任務。此外,專門承擔培訓中等學校在職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任務的教育學院或教育行政學院,也屬於高等師範教育的範圍。

師範教育發展的趨勢

世界各國師範教育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特點與趨勢:

(1)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資格方面的要求。為了保證中小學的教育質量,很多國家都規定必須具有一定的教育程度,經過師範訓練取得教員許可證,方得充任中小學和幼兒園的教師。在職教師或志願當教師而不具備規定資格者,如果學校需要,也必須經過一定的檢定製度,經過考試合格取得教員許可證,才可正式充當教師。這些規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們對師範教育的重視,提高了師範教育的地位。

(2)逐步減少中等師範學校,發展、提高高等師範教育。師範教育初興辦時,主要是設立中等師範以培養小學及幼兒園師資。隨著文化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人民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生已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許多國家都要求必須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如在大學讀完一定課程、學分後,受一年教育專業訓練,取得教員許可證,或得到學士學位乃至碩士學位者才可分別充任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

(3)重視在職教師進修。由於科學技術發展速度愈來愈快,在職教師雖已取得法定的資格,仍須在知識能力上不斷更新。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的需要,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在職教師的進修提高,並採取了種種措施。如給在職教師辦短期、中期的進修班,或辦函授及開放大學,或者送教師到一般大學裡進修。有的國家規定,教師工作若干年後,帶薪離職進修一年。有的國家還制定計劃,要求在幾年以內使全體教師都有一次為期一年的接受再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