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天文臺

[拼音]:Zheng Qiao

中國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字漁仲,自號西溪遺民,世稱夾漈先生。福建路興化軍興化縣(今莆田縣)人。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自幼好學。16歲時與堂兄鄭厚在夾漈山下刻苦讀書,歷30年。以後又出外訪查佚書10年,對當時圖書存亡情況有較全面瞭解。約在1155~1156年之間,草成《修史大例》12篇,準備編寫一部中國通史。1158年,被推薦任右迪功郎。宋高宗批准他編寫通史的計劃,於次年開始寫作。1161年轉任樞密院編修,完成《通志》(見政書)。次年病逝。

鄭樵一生專心著述,據統計達84種,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僅《通志》、《夾漈遺稿》、《爾雅注》、《詩辨妄》及一些零散遺文。其《通志》為一部鉅著,共 200卷,分傳、譜、略3部分。20略共52卷,是全書精華。其中的《校讎略》和《藝文略》是研究中國目錄學、校讎學的重要文獻。在《校讎略》中,他從理論上闡明瞭圖書採訪、類例、著錄、註釋的觀點。在《 藝文略 》中,他突破前人所用的四分、五分、六分、七分、九分等文獻分類方法,創立了12類、100家、432種的分類體系,著錄10912部、110972捲圖書,力圖全面、系統地反映當時的文獻存亡情況,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求是”和“創新”。主張修書要據“仲尼、司馬遷會通之法”。不贊成編寫“後代與前代之事不相因依”的斷代史。他重視實踐的經驗,反對“空言著書”,認為有許多東西是書本上沒有的。他批評許多學者“只知泥古而不知有今,只知拘守而不知變化”,陳陳相因,缺乏創見。認為“詩書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

見《通志·校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