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平八郎

[拼音]:Han-Wei Luoyang Cheng yizhi

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的都城遺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約15公里。西周初在此築城,稱成周。因在雒水之北,戰國時稱雒陽,兩漢因之,曹魏以後改為洛陽。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建都。獻帝初平元年(190)遷長安時,雒陽宮廟、民居被焚燬。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在漢代舊址上建都,西晉繼之,至永嘉五年(331)後,洛陽又在戰亂中遭破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自平城遷都於此,經大規模改建,都城形制為之一變。孝靜帝天平元年(534)遷都鄴城,元象元年(538)洛陽城又一次在戰火中被毀。隨唐洛陽城往西移至今洛陽市區一帶,漢魏洛陽城遂廢棄。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62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期在這裡進行全面的調查發掘,究明瞭城的平面形狀、城牆的規模、城門和城內主要街道的分佈、武庫和太倉的位置,並根據城門和街道的分佈情形,推定東漢南宮和北宮的範圍,發現了北魏宮城的主要遺蹟。發掘工作的重點,在於城南的明堂、辟雍和靈臺,它們是中國古代都城特有的禮制建築,靈臺則是當時的天文臺。最高學府太學的遺址也經勘察和部分發掘,出土許多石經的殘塊。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裡,故稱“九六城”。城牆用土夯築,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面城牆,遺蹟尚存;南面城牆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經實測並復原,東城牆長約4200米,南城牆長約2460米,西城牆長約3700米,北城牆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全城共設12個城門。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夏門遺蹟儲存較好,經鑽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他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據鑽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後不斷擴建,於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南宮的遺蹟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佈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於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巨集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佈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牆,平面呈長方形,其範圍較南宮為大。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裡,有複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裡”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閒居賦》說“面郊後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制和佈局亦無多大的改變。但是,魏明帝曹叡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築銅雀臺等“三臺”(見鄴城遺址)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築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於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制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於魏晉時戰亂頻仍,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牆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定了許多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後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曼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5577.html' target='_blank' >牛黃匠敲鷗某破講牛≡訪鷗某菩裘牛蠣鷗某平蜓裘牛還讓鷗某乒隳牛拿鷗某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80456.html' target='_blank' >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在南牆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由於宮城的範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由於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於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牆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佈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由於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階官署分佈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範圍極廣。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築牆,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後市”的傳統。綜上所述,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和佈局,和兩漢以來的都城相比,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代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見隋唐洛陽城遺址)開創了先例。

南郊的禮制建築和太學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臺,都建於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築圍牆。據記載,辟雍四面門外有水溝,其上架橋。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臺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明堂的這種形制,正與《水經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靈臺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臺,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房屋建在高臺的四周,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迴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東面房屋壁面塗青色,西面塗白色,南面塗紅色,北面塗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臺。西晉末年的戰亂,使靈臺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範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蹟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蹟儲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漢魏洛陽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年4期。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