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奴隸貿易

[拼音]:Song Ling

[英文]:Mausoleums of the Song Dynasty

中國北宋皇陵。位於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間的丘陵和平地上。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北宋 9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所虜囚死漠北外, 7個皇帝以及被追尊為宣祖的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於此。世稱七帝八陵。祔葬有皇后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孫和名將勳臣等共百餘人,形成龐大的陵墓群。

鞏縣宋陵可分 4個陵區。西村陵區位於西村鄉北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間,包括宣祖趙弘殷的永安陵、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蔡莊陵區位於蔡莊北,有真宗趙恆的永定陵;孝義陵區位於縣城西南側,包括仁宗趙禎的永昭陵、英宗趙曙的永厚陵;八陵陵區位於八陵村南,包括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哲宗趙煦的永泰陵。

1956年河南省對鞏縣宋陵進行了調查登記;1959年以後,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南京工學院、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又多次派人調查;1961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發掘了永厚陵祔葬的魏王趙夫婦合葬墓;1984~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發掘了永熙陵祔葬的李後陵。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佈局

8陵佈局基本一致,陵墓的兆域包括帝陵、下宮以及祔葬的後陵和其他墓葬。帝陵坐北向南,由南向北為鵲臺、乳臺、神道列石;神道北即上宮;上宮四周夯築方形神牆,周長近千米,四面正中闢有神門,神牆四隅築有闕臺 (角闕);上宮正中為底邊周長 200 餘米的覆鬥形陵臺,臺下為地宮。後陵在帝陵西北,佈局和建築與帝陵相似,只是形制較小,石刻較少。下宮為日常奉饗的地方,在上宮的北面或西北隅,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

石刻

陵區內石刻很多,總數約在千件以上 (見圖)。

帝陵神道兩旁石刻一般有23對,由南向北為望柱 1對、馴象人 1對、瑞禽1對、角端1對、仗馬 1對、控馬官4對、虎2對、羊2對、客使3對、武將2對、文臣2對、門獅1對、武士1對。上宮四周其他神門外亦有門獅1對,門內有宮人1對。一些下宮的門外亦有門獅1對。後陵的石刻數量較少。宋陵石刻擺脫了傳統的神祕色彩,著重反映了當時的世俗生活風貌,具有形神兼備的高超藝術造詣 (見鞏縣宋陵石刻 )。

陪葬墓的發掘

1961年發掘的魏王趙夫婦合葬墓,由主室、耳室、甬道和墓道組成。墓門為青磚券砌仿木構建築。甬道兩側各有一耳室。墓室為穹頂,平面為圓形,直徑6.54米,自底至頂高6.48米。墓內地面用石板平鋪。墓葬早期被盜,出土墓誌兩合,隨葬遺物有薄胎白釉瓷碗片等。

1984年發掘的永熙陵北祔葬的李後陵,斜坡墓道,墓門為券門,青石門楣和門扉線刻飛天、武士等影象。墓室為接近圓形的多邊形磚砌單室,穹窿頂,墓壁周圍砌有磚雕的角柱、斗栱、昂、耍頭、枋、椽、望板、簷瓦等,耍頭鋒面還刻有人首、人身、兩手合掌、鳥腹、鳥爪、背上有翅的迦陵頻伽影象;栱眼壁有墨線勾勒的盆花圖案,周壁還繪有樓臺殿閣和雲朵彩畫,已剝蝕不清;墓頂塗青灰色蒼穹,用白粉繪出星辰及銀河。墓前發現2 道磚基,出土許多磚、瓦等建築構件。推測陵前當時應有建築。墓內遺物早年被盜殆盡,殘存文物多已破碎。出有玉冊及80多件青釉、白釉或黑釉的瓷器殘片,其中帶“官”字的定窯瓷器和越窯龍紋大盤,頗為難得。

多年來,在宋陵範圍內還收集了一批墓誌和碑記,其中包括親王、公主和其他宗室子孫, 如楊國公主墓誌、益王墓誌、燕王墓誌以及燕國公主追封記、鄧國公主追封記、沇哀獻公追封記等。此外,還發現許多綠釉琉璃瓦和瓦當,說明北宋陵園建築已使用琉璃構件。

宋陵的保護

195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釋出《關於保護古蹟名單的通知》,其中包括鞏縣宋陵。1963年,省人民政府又公佈宋陵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68年,在各陵園附近的村子建立文物保護小組。1979年以後,國家多次撥款, 對各陵墓的石刻進行扶正、粘結和維修,並樹立文物保護標誌,劃定保護範圍,一些重點範圍內的土地由國家徵購,設立管理機構和專職管理幹部。鞏縣宋陵目前儲存較好。

參考書目

郭湖生、戚德耀、李容淦: 《河南鞏縣宋陵調查》,《考古》1964年11期。

傅永魁:《河南鞏縣宋陵石刻》、《考古學集刊》第2 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