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

[拼音]:jian

[英文]:arrow

中國古代一種藉助於弓、弩發射的具有鋒刃的遠射兵器。又名矢。由箭鏃、箭桿、箭羽組成。箭鏃用於射擊目標,箭桿用於撐弦承力,箭羽使箭在飛行中保持穩定。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箭,是在內蒙古居延甲渠侯官遺址出土的,系西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所制。此箭全長67釐米,裝三稜銅鏃,竹杆,有三條尾羽,鏃和羽均纏絲塗漆用以與箭桿相固聯(圖1)。

遠在3萬年以前,在中國境內的人類就開始使用弓箭了。由於遠古的箭桿難以儲存至今,所以出土實物中往往僅留下箭鏃。新石器時代的石、骨、蚌鏃,有棒形、葉形、三角形等多種,有些已有鏃莖和逆刺。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中最先出土了商朝早期的青銅鏃。商周時期,青銅鏃的主要式樣是有脊雙翼式。春秋戰國時,三稜式鏃盛行 (圖2),戰國時此類鏃多裝鐵鋌,以節省銅材。漢以後銅鏃開始向鐵鏃過渡,這個過程經歷了約200年。河北省滿城縣出土的西漢前期的三翼式或四稜式鐵鏃,仍系模鑄成型,鋒利程度不及銅鏃;而四川省新繁縣牧馬山出土的東漢鐵鏃呈扁平的銳角三角形,既適合鍛造,又有較強的殺傷力。這種形制遂為後代長期使用的點鋼鏃所承襲。除以箭鏃直接殺傷的箭外,還有在箭鏃上敷毒藥的毒箭和在箭桿上縛有縱火物(油脂或火藥)的火箭(見中國古代火箭),在戰爭中廣泛應用。

箭桿多用竹製,也有木製的。先秦時期,在南方的雲夢澤和肅慎族聚居的東北地區,均產製矢之楛。直至明、清,華南制箭還用竹杆,華北用萑柳,東北、西北多用樺木杆。

箭的飛行速度和準確性與尾羽的關係密切。箭羽太多,飛行速度慢;太少,穩定性差。為了使之有恰當的比例,在《考工記》中載有將箭桿投入水中,根據其浮沉部分的長短,以求出裝尾羽之比例的方法。箭羽以翎為最上,角鷹羽次之,鴟梟羽又次之。裝雁鵝羽的箭遇風易斜竄,質量就更差了。在宋朝,當優質羽供應不足時,曾發明風羽箭。據《宋史·兵志》記載,慶曆四年(1044),宋廷“賜鄜延路總管風羽子弩箭三十萬”,可見風羽箭也是一種實戰兵器。這種箭將箭尾安羽處剔空兩邊,利用向內凹進的空槽產生渦流阻力使箭保持飛行穩定,其設計思想是相當科學的。

參考文章

為什麼養由基能成為神箭手中國史箭魚加工技術水產/漁業令箭荷花的繁殖方法觀賞園藝箭羽竹芋的病害防治觀賞園藝箭羽竹芋的栽培技術觀賞園藝菠蘿甘蔗實行輪作“一箭雙鵰”果樹園藝令箭荷花生理病態的診治經濟作物風信子夾箭的原因之預防辦法觀賞園藝令箭荷花的品種簡介觀賞園藝箭羽竹芋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