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理事會

[拼音]:Zanha

傣族民歌形式之一。又是對傣族民間歌手的稱謂。這種民歌形式流行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地區。表演時,一人吹笛,一人演唱,或兩人對唱,靈活簡便,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被稱為“傣族生活中的鹽巴”。它產生於公元11世紀傣族部落首領叭真在瀾滄江邊建立景龍金殿國時期。嗣後,隨著佛教的傳入和傣族文化的興旺而得到發展,逐漸形成為傣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歌形式。傳統作品有:《賀新房》、《恆勐拉》、《帕召列羅》、《召樹屯》、《召相勐》、《四棵緬桂》、《蘭戛西賀》等。能演唱上述長歌者,均可稱為贊哈藝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很重視、關懷贊哈工作。新的贊哈藝人不斷成長,老贊哈藝人又重新獲得了藝術生命。1963年,成立了贊哈協會。協會成立後開展了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