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南朝陵墓石刻

[拼音]:Riben zhanhou jingji gaosu zengzhang

[英文]:post-World War Ⅱ speed economic growth of Japan

指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日本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時期。此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國內外出現了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政治形勢 。首先從1945年9月~1952年4月,美國以“救濟”和 “經濟復興”等名義,給日本約21億美元“援助”貸款。在美國侵略朝鮮和侵略越南的戰爭期間,美軍對日採購軍需總額達100多億美元。從而為日本引進先進技術和裝置提供了急需的大筆外匯。其次,日本製定了放棄戰爭權的憲法,每年軍費支出壓縮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以下,因而政府長期內可以拿出較多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等公共投資,支援企業發展生產。這對日本國民經濟的發展極為有利。戰後發生的新技術革命是日本經濟“跳躍式”高速發展的物質基礎。50年代日本大力吸收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了電子等新興工業部門的誕生和發展,徹底改變了原有工業部門的技術面貌。戰後國民平均教育水平提高,能較快地消化和普及所引進的技術;加之重視應用研究,善於將科研成就轉化為生產力。因此,日本在吸收和推廣新技術革命成果方面處於優勢,成為技術革命的最大受惠國。50~60年代,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新興獨立國家開發本國資源的積極性甚高。歐美髮達國家因國內資源日趨衰竭而急於在國外另覓新礦,再加上資源勘探和開採技術的飛躍進步,於是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資源產地。由於世界重化學工業資源產量激增,原料、燃料市場相對過剩,日本工業資源不足的歷史難題迎刃而解,在一定時期內由資源絕對劣勢轉化為優勢。同時,日本重視發揮島國優勢,把興建大型專用碼頭、大型專用船以及沿海鐵路,與發展沿海工業區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運費,結果日本進口的煤炭和石油到岸價格低於美國的消費地價格。此外,這期間還出現了有利於日本發展出口貿易的國際環境。如新興獨立國家為發展民族經濟積極進口生產裝置;美國為爭霸世界一心發展軍需、宇航等少數工業部門,從而忽視了民需工業的發展;西歐各國著力發展本地區的貿易聯盟而無心他顧;西方主要國家普遍推行高消費政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及貿易總協定體制的建立,在客觀上對穩定國際貨幣、推動貿易自由化起了積極作用。這些因素給日本在國際市場上推銷重化學工業產品、擴大耐用消費品的出口提供了絕好機會。

高速增長的三個階段

1955~1961年為第1階段。從長達31個月(1954年12月至1957年6月)的空前高漲的“神武景氣”(“神武”是傳說中日本第一代天皇)開始,中間經過約一年的蕭條時期,從1958年夏開始回升,又實現了長達42個月(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的“巖戶景氣”(“巖戶”是日本神話中天皇祖神天照大神降臨前的隱居處)。兩次經濟發展高潮,基本上是由伴隨著技術革新的裝置投資的急劇增加引起的。而1960年12月池田內閣通過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起了推動作用。在這期間,由於職工就業擴大和工資提高,出現了購置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等消費品的熱潮,導致國內消費市場擴大。但是經濟振興所必需的基礎設施準備不足,造成鐵路壓貨,港口壓船,電力供不應求,影響了經濟振興的勢頭。1962~1965年為第 2階段。日本政府為解決“巖戶景氣”期間進口激增所引起的國際收支危機。實行金融緊縮政策,從而導致經濟停滯。為了擺脫蕭條,日本政府借國際奧委會決定於1964年10月在東京舉行奧運會之機,從1962年11月起,掀起奧運會有關的公共工程建設高潮。這次經濟復甦不到一年,又陷入以股票暴跌為特徵的“證券蕭條”。然而,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現代化港口和通訊設施等基礎結構部門的充實和發展,為下一階段更高速的經濟增長掃清了障礙。1966~1970年為第 3階段。在慣常的刺激經濟回升的手法失靈的情況下,佐藤榮作政府破例發行赤字公債,大幅度降低法人稅,大規模擴大公共事業費。日本經濟遂於1965年11月開始復甦,並發展為長達57個月(1965年11月至1970年7月)的“伊幀諾景氣”(伊幀諾是日本神話中天照大神之父)。這個階段是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最高峰,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2.2%。高於1955~1970年16年期間的年均增長率(10.3%)。隨著日本國際競爭能力的增強,貿易收支轉虧為盈。但由於“日元升值”,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路,不得不進行結構調整。由通貨膨脹引起的,1972年1月至1973年11月的經濟高漲,實際上不過是經濟高速增長結束前的迴光返照。從廣義上講,戰後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應包括70年代初的 3年;但是日本學者一般都把下限斷到1970年。而把1955~1970年這段時間看成是“典型的”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

高速增長的結果

歷經16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到1970年日本已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大國”。首先,日本的工業技術和生產管理水平已經趕上或者超過世界先進國家,在大型化技術、大量生產技術和民用電子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鋼鐵、機械、造船、水泥等方面的勞動生產率已名列世界前茅。其次,由以輕紡工業為主的低增值型工業結構變成重化學工業為主的高增值型工業結構。到1970年,重化學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已上升為62.5%,躍居世界首位。另外,不少重要工業品的產量已居世界前列。名列第一的有造船、機床、電視機等;名列第二的有汽車。化纖、合成橡膠、塑料、化肥、硫酸等;鋼鐵、電力、水泥等僅次於美蘇而居第三位。

參考書目

林直道:《現代日本經濟》,青木書店,東京,1977。

高橋龜吉:《戰後日本經濟躍進的根本原因》,日本經濟新聞社,東京,1979。

都留金人編,馬成三譯:《現代日本經濟》,北京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