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石窟

[拼音]:Xizhou jiagu

西周時代的有字龜甲和獸骨。1954年首先於山西省洪洞縣發現,1956年始被確定為周初遺物,此後在北京昌平白浮西周墓、陝西的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等地都有出土。陝西岐山鳳雛出土最多,其中有字者289片。周原地區發現的甲骨,一般認為是滅商前後的,也有人將其劃分為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3個時期。其內容可分兩類:一類為與占卜有關的少量卜辭和多量記事辭;另一類為記占筮時的“筮數”,或可稱為卦象。

西周甲骨在文字、卜法和埋藏等方面與商代甲骨有共同性,但也有一定特徵:在甲骨整治方面,甲首經過掏挖並留有寬厚的邊緣,卜骨則先割去骨臼和胛骨中脊部分而不切臼角;在鑽鑿形態方面,卜甲方鑿,卜骨則施圓鑽;在灼兆方面,卜甲灼痕較大,鑿內呈焦黑狀,牛胛骨則燒灼較輕,正面兆枝相對,使用時以骨臼一方為下;在刻辭方面,一般文字較少而且字型纖小,需放大5倍方能辨識。

西周甲骨文記載了不少重要史實。有的記成湯、太甲、文武丁、文武帝乙、周方伯等商周王名;有的記有太保、師氏等官名;也有的記人名,如畢公、郕叔、箕子等;還有的記方國地名,如蜀、巢、密、楚等和黃河、洛水、鎬、帛等。此外,還有既吉、既魄等有關曆法材料。這為研究商周關係,周與少數民族的關係,以及西周初期至中期的歷史、地理、職官和曆法提供了珍貴資料。

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屬開始階段。關於文字的考釋和分期,意見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