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

[拼音]:hetu yu luoshu

中國易學關於八卦來源的傳說。《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河洛之辭,最早見於《尚書·顧命》,又見於《論語·子罕》。究竟為何物,已不清楚。西漢劉歆以河圖為八卦,以《尚書·洪範》為洛書。揚雄則說:“河序龍馬,洛貢龜書”,認為黃河中有龍馬揹負“河圖”,洛水中有神龜背現“洛書”,伏羲據以畫八卦。漢代緯書亦持此說,並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以九六附會河洛篇數。但河洛同八卦究竟有何種關係, 漢人並未說明。宋初道士陳摶創 “龍圖易”,吸取漢唐“九宮”說和“五行生成”說,解釋《周易·繫辭》中的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提出一個圖式,名為龍圖,即河圖。其後,劉牧將陳摶的龍圖發展為河圖和洛書兩種圖式,解釋《繫辭》中的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用以說明八卦象數,著有《鉤深索隱圖》。他將九宮圖稱為河圖,五行生成圖稱為洛書。南宋朱震於《周易掛圖》中,載其圖式如下:

圖中的白點為奇數,黑點為偶數。河圖奇數之和25,偶數之和20,縱橫斜相加皆15,共45。洛書之數,奇數25,偶數30,合於天地之數55。按劉牧的說法,此二圖皆符合大衍之數50。河圖之數減去 5為隱而不顯,洛書之數增加 5為藏而不用。南宋蔡元定則認為劉牧把河圖與洛書顛倒了,劉牧所謂的河圖是洛書,所謂的洛書是河圖,名稱互易,圖式不變,載於朱熹《周易本義》中。以劉牧為代表的圖書學派,同邵雍一樣,主張有數而後有象,有象而後有形,以奇偶二數的排列和組合,說明天地萬物的來源與結構,宣揚以數為本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