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露天開拓

[拼音]:fangsha

[英文]:spinning

把紡織纖維加工成紗線的整個工藝過程。“紡”含有將纖維組成條子並拉細加拈成紗的意思。有些國家也把化學纖維噴絲和從蠶繭抽絲稱為紡紗,在中國則分別稱化學纖維紡絲和繅絲,不稱為紡紗。

紡紗按天然纖維分為棉紡、麻紡、絹紡和毛紡,工藝流程和裝置不盡相同。化學纖維純紡、混紡大多采用棉、麻、絹、毛紡紗工藝,也有一些專用工藝和裝置。紗線是紡紗的產品,有的可直接供織造使用;有的還需依用途不同而進行紡紗後加工,如絡筒、併紗、拈線、搖絞等;也有的直接製成產品,例如絨線、麻線、各式縫紉線等。

紡紗工藝

古代人們是用手工紡紗的,18世紀30年代以後才逐漸發展為機器紡紗。晚期手工紡紗和機器紡紗的工藝過程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纖維原料的鬆解到製成纖維條,簡稱成條或制條。第二階段,再將纖維條進一步拉細並集合成細紗,簡稱成紗或紡紗。

成條

先對纖維原料作加工前的準備,如開拆纖維包、檢驗和原料選配等。有些原料還需要經過物理和化學處理,以適應加工需要,例如絹紡、麻紡的脫膠和毛紡的洗毛、炭化等。然後,經過開鬆、混和、去雜、梳理或分梳,把纖維原料鬆解成單根纖維狀態,製成纖維條。有的纖維條還需精梳除去部分短纖維和疵點。化學纖維長絲可以通過切割或拉斷法直接製成纖維條,稱化學纖維紡絲直接成條。

成紗

根據纖維性狀和產品要求,有不同的加工工藝。通常是把幾根纖維條經併合、牽伸,或在牽伸的同時利用針排進行分梳,使纖維條中的纖維進一步伸直平行,然後逐步拉細,先紡成粗紗,再紡成細紗。也可以把纖維條直接紡成細紗,或把梳理後形成的纖維網分割成窄條,經搓拈後直接紡成細紗。把纖維條拉細並予以扭轉、拈合而成紗的方法稱加拈法。歷史上的紡專、紡車和現代的細紗機、自由端紡紗等都採用加拈法成紗。此外,中國古代手工紡紗中有稱為“績”的成紗方法,即把麻皮劈細,緝理成縷,而後把單根麻縷頭尾拈接成紗。著名的夏布就是用這種方法生產的紗加工成的。近代處在探索中的還有用粘著劑把纖維粘合的成紗方法。

紡紗系統

指纖維原料加工成紗所採用的工藝體系,主要有普梳系統、粗梳系統和精梳系統。普梳系統是纖維原料經梳理、併合、牽伸紡成紗的工藝體系。棉紡大多采用這個系統,所紡成的紗稱普梳紗或梳棉紗。粗梳系統是纖維原料經梳理、分條、搓拈後直接經細紗機紡紗的工藝體系。屬此係統的有粗梳毛紡、廢棉紡、?絲紡、石棉紡等,紡成的紗稱粗梳紗。精梳系統是纖維原料經梳理、清梳和多次併合牽伸紡成紗的工藝體系。屬於這種系統的有棉紡(精梳)、精梳毛紡、亞麻紡、苧麻紡、絹紡等,紡成的紗稱精梳紗。如果不用精梳加工,只採用梳理、針梳和紡紗的毛紡工藝過程稱半精梳毛紡。

紡紗技術的發展

對現代紡紗生產的要求是合理利用纖維資源,在良好的勞動環境條件下用最經濟的方法制成合格的產品。紡紗技術的發展就是要滿足這些要求。方向是:

(1)發展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的混紡和選用合適的工藝,提高纖維的利用率、紗線的質量和使用效能;

(2)改進機械結構,提高工藝水平,促進工藝過程的連續化、自動化和生產的高速化;同時研究新型紡紗方法,縮短工藝流程,以提高經濟效果;

(3)採用良好的防塵與除塵、汙水處理措施及裝置,降低噪聲,以便根本改善工藝和操作條件,消滅棉塵病等職業病。(見彩圖)

參考文章

紡紗機的由來一般工業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