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監督

[拼音]:Dazhao Si

[英文]:Zuglakang (Jokhang) Monastery

中國吐蕃王朝早期的佛教寺院。在西藏拉薩市中心的八廓街。始建於 7世紀中葉,相傳由文成公主擇址,尼泊爾尺尊公主修建。初名惹剎,後改稱祖拉康、覺康,清代命名大昭寺。在五世達賴(1642~1682)至第巴桑結嘉措執政的40餘年中,曾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與擴建。後經歷代擴建而形成今天的規模。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昭寺為木石混合結構, 坐東朝西, 建築面積達25100平方米, 雄奇壯觀,建築風格特異。牆體均用石塊砌築, 白色石牆面上開有黑邊藏式方窗。寺內建築基本沿縱向中軸線分佈,由門廊、庭院、神殿及分佈在四周的僧舍、庫房等組成,平面呈凹字形。門內是繞以迴廊的寬敞庭院,再後是神殿。神殿為一密閉樓院、南北寬82.5米,東西中部凸出,最長處97米餘。樓高 4層,中間有天井。第一、二層為早期建築,採用唐式樑架、斗栱及藻井等建築形式,內廊簷部布以成排的具有尼泊爾、印度特色的伏獸和獅身人面木雕。釋迦牟尼佛殿位於神殿正中,貫通兩層樓。第三、四層建築是後世建的。宗喀巴時期曾進行過大規模擴建,在天井樹起12根大柱,上覆高側天窗。五世達賴時期不但對三樓進行修葺擴建,將屋頂更新,增添了部分金頂,並增建了4個角樓佛殿,在貝瑪草牆面上鑲嵌了金、銅飾,使神殿外觀更加富麗堂皇。金頂均為單簷歇山式,屋面覆以鎏金銅皮。正脊的中部與兩端豎立 3個類似塔剎形狀的金幢,區別於漢式的吻獸;金頂四角在角樑頭套獸位置飾有摩竭魚或火焰寶珠形象。簷下采用漢式的斗栱形式,綜合藏漢建築特徵,形成了西藏佛教建築的獨特風格。其餘殿堂皆低矮狹窄,多為5米見方。各殿堂內滿布藏式壁畫,其中《文成公主進藏圖》、《大昭寺修建圖》等,具有一定的史料、藝術價值。殿堂內供奉造像極多,唐代和明代造像文物價值甚高,其中有一釋迦牟尼銅坐像相傳為文成公主帶至拉薩的,高1.5米,通體鎏金,造型精美生動。寺記憶體唐卡(卷軸畫)數百,有明永樂皇帝頒賜的勝樂金剛和大威德金剛唐卡,其他典籍文物亦多。

大昭寺前有 823年立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唐蕃會盟碑。

參考文章

大昭寺的景觀建築與名勝大昭寺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由文成公主選址設計的大昭寺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