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波索賓,И.В.

[拼音]:Xun Kuang

中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字卿,又稱荀子、荀卿、孫卿。約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生於趙國(今山西南部),曾在齊國稷下學宮三次擔任祭酒,遊歷過秦、趙、魏諸國。對秦政治經濟進行過較詳細的考察。晚年應楚春申君召,任蘭陵令(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罷官後,定居蘭陵,著書終老,卒於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 238)。其為學“始乎誦經,終乎讀禮”,推崇孔丘和子弓。現存《荀子》32篇記載了荀況的主要思想。

主要政治思想

荀況的政治思想是一個以儒家為主體、在批判的基礎上兼收幷蓄其他各家思想的綜合體系。荀況政治思想的基本內容如下:

(1)性惡論。他認為,人“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性惡》),因而自然本性是惡的,必須通過禮樂道德的教化和法律的約束,才能使人去惡從善,“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性惡》)。

(2)“禮”與“法”並重。從人性惡出發,荀況認為治理國家應該“禮”與“法”並重。“禮”在荀況的政治思想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荀子》32篇中,除個別篇外,大都對禮的問題有所記述。他認為禮是立國的根本,最高的道德,人類社會行動的最高準則;禮的本質在於確立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即“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富國》)。確定社會等級的目的在於調節人類的“物慾”,防止彼此的“爭奪”。他認為人人都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慾望,如果沒有“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禮論》)。為了防止變亂,就要制定“禮”作為等級關係的規範,並確定財產分配的標準。荀況還認識到,只講“禮義”,不講“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罰”,不足以維護統治。他改造了儒家重德輕刑的觀點,吸取了法家的“賞刑”主張,既重“禮義”,又重“法度”;既強調教化,又主張“刑罰”。

(3)尊君愛民。荀況認為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居於最尊貴的地位,只有把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手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他建議君主要善於利用“勢”、“術”駕馭臣民,集大權於一身。但他的尊君是相對的,認為如果君主不好,臣民就不應該盲從,所以他說“從道不從君”(《子道》)。在提倡尊君的同時,荀況也強調愛民、“重民”、“利民”,認為“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大略》)。他把君和民的關係比作水與船的關係,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千古名言。

(4)人治與“尚賢使能”。鑑於當時社會上的一些積弊,荀況認為,“有治人,無治法”,治國的關鍵是人而不是法。他由人治推論出為政需要“尚賢使能”。他強調英明的君主應該用人唯公,用人唯賢,“內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隱遠人”,唯賢能是用。並提出,寧“私人以金石珠玉,無私人以官職事業”(《君道》)的名言。

(5)曼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53889.html' target='_blank' >鞣質谷骸\骺鋈銜酥鄖鷯諂淥鋝⒛苤品淥鐗腦潁謨諶四芎先海啻翁岢觶骸叭鬆荒芪奕骸保襖刖硬幌啻蚯睢薄H歡諶壕擁納鈧校乇鵯康髁恕胺幀保椒志褪僑說納矸幀⒅胺幀⒉撇ǚ趾蛻緇岬姆止ぁK銜揮星鸝扛鋈說納矸幀⒅胺鄭娑ê妹扛鋈說牟撇荻睿魅訪扛鋈說納緇岱止ぃ拍苡幸桓雋己玫納緇崛壕又刃潁裨蚓突崽煜麓舐搖K賦觶骸叭酥荒芪奕海憾薹衷蛘蚵遙以蚯鉅印?《富國》)。荀況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他強調明天人之分,認為天是天,人是人,各不相涉,天不能支配人,而人定可以勝天。

(6)“王制”理想。荀況追求的政治理想是“王制”。王制之下的政治是舉賢能除奸惡、養廢疾的“王者之政”;王制之下的人是以教義相約束、以法行事的“王者之人”;王制之下實行的制度是“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的“王者之制”;王制之下聽到的議論是“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的“王者之論”;王制之下的法是均等賦稅,治理民事,裁製萬物“以養萬民”的“王者之法”。

影響

荀況繼承了以孔丘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在對戰國以來的百家之說批判總結的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它克服了儒家政治學說的迂腐之處,使其更周於世用,順應了中國戰國末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他的學說標誌著當時統治階級統治的經驗日益成熟,並對後人產生了影響。但封建地主階級鞏固了統治地位後,並不喜歡這種積極進取的學說,所以它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一直沒取得正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