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群眾歌曲

[拼音]:Changsha Huizhan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942年1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湖南長沙地區進行的三次會戰。

第一次長沙會戰

日軍侵佔武漢、南昌後,為鞏固和擴大其佔領區,企圖殲滅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贛北地區。1939年9月上旬,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及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0萬人,以一個師團、兩個支隊進佔湘北嶽陽東南地區,一個師團進佔鄂南通城地區,兩個師團部署在贛北奉新、靖安地區。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嶽指揮16個軍,約20萬人,以九個軍配置在鄂南麥市、湘北新牆、長沙地區,七個軍配置在贛北上高、武寧、修水地區,利用山嶽江河組織防禦。13日起,進佔贛北之日軍第 101、第106師團由靖安、大城西進,被守軍阻於修水地區。進佔鄂南之第33師團由通城進至獻鍾、修水,亦受阻。23日起,第6師團、奈良支隊由岳陽地區南進,先後強渡新牆河、汨羅江。上村支隊在海軍配合下,由荷葉湖經夾港至營田附近登岸南犯。守軍第52、第37軍抗擊後,主力撤至長沙東南地區。28日,第6師團,奈良、上村支隊進至長沙東北金井、橋頭驛一線,遭守軍抗擊,民眾襲擾,加之補給困難,於10月3日北撤,14日恢復戰前態勢。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初,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兩個支隊和航空兵、海軍各一部,約12萬人,進佔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於湘北地區。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以九個軍配置在鄂南通城、湘北新牆、長沙地區,四個軍配置在贛北武寧、修水等地區,企圖利用湘北有利地形,逐次阻擊,誘敵至長沙附近撈刀河兩岸地區予以圍殲。9月6日,日軍一部開始攻擊岳陽東南大雲山守軍。18日,第3、第4、第6師團、早淵支隊強渡新牆河。守軍第 4、第58軍抗擊後,主力轉移至汨羅東北洪源洞一帶,尋機殲敵。日軍繼續南犯,強渡汨羅江,守軍第37軍再次抗擊後,向撈刀河東南預定決戰地域轉移。26日,日軍第3、第4、第6、第40師團,早淵、荒木支隊進至撈刀河兩岸,次日在長沙近郊空降傘兵100餘人,早淵支隊一部突入市區,騎兵一部進至株洲,均被殲。此時,薛嶽指揮第26、第74軍等六個軍在長沙東南地區開始反擊,在洪源洞地區的第4、第20、第58軍也尾敵南渡汨羅江,南北夾擊,10月1日,日軍被迫北撤,9日退回新牆河以北地區。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日中旬,日軍為配合其在香港地區的作戰,阿南惟畿指揮四個師團、三個旅團(支隊),約10萬人,以三個師團進佔湘北新開塘、西塘,沿岳陽至長沙鐵路進犯長沙,一個師團由贛北安義西犯上高,配合其主力進攻長沙。薛嶽指揮13個軍,約17萬人,十個軍在湘北新牆、長沙地區,三個軍在贛北武寧、上高地區組織防禦。19日,湘北日軍一部攻佔了岳陽東南段山。24日起,第3、第6、第40師團先後突破新牆河、汨羅江防線南下,守軍以一部兵力與日軍保持接觸,第37、第99軍主力向金井以東及鐵路以西地區轉移。31日,日軍越過撈刀河、瀏陽河,從南東北三面包圍長沙,次日發起攻擊,守城的第10軍英勇抗擊,日軍受挫。1942年1月4日,守軍第4、第79軍等九個軍對敵反包圍,實施反擊,日軍被迫向東北方向退卻,守軍跟蹤追擊,日軍傷亡嚴重。16日,日軍撤至新牆河以北地區,由贛北西進的第34師團也被擊退,會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