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芬奇,L.

[拼音]:Buning

[英文]: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Бунин (1870~1953)

俄國作家。生於沃羅涅日一破落貴族世家。曾做過校對員、統計員、圖書管理員、報紙通訊員。1887年開始發表詩作。1901年以詩集《落葉》獲普希金獎。

他主要創作中、短篇小說。1897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引起批評界重視。1899年結識高爾基,並開始為高爾基主辦的知識出版社撰稿。1909年當選為科學院名譽院士。他對十月革命採取敵視態度,1920年起僑居法國。1933年獲諾貝爾獎金。1953年卒於巴黎。

布寧的前期小說把俄國貴族莊園生活理想化,充滿了俄羅斯宗法制社會解體引起的沒落感。《荒野》(1895)、《安東諾夫卡的蘋果》(1900)、《蘇霍多爾》(1911)、《最後一次幽會》(1912)等優秀作品,是為逝去的時代唱輓歌。從中篇小說《鄉村》(1910)開始,作者轉向廣闊的社會題材。在1911至1913年間先後寫了《蟋蟀》、《夜話》、《扎哈爾·沃羅畢約夫》、《莠草》等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他把農民的命運看成祖國的命運,如實地描寫農村的貧困、落後,但是看不到農村的活力和希望所在,有時採用自然主義手法。十月革命前夕的作品,有的憎惡資本主義文明(《舊金山來的紳士》,1915)和殖民主義(《兄弟們》,1914);有的惋惜地主階級的沒落(《末日》,1913)。

布寧曾翻譯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和拜倫的《該隱》、《曼弗雷德》等作品。

布寧的小說結構鬆散,不重情節而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氣氛、情調的渲染,彷彿是一幅描摹世態人情的風俗畫。在這方面他得益於果戈理和契訶夫。離開祖國後,才力漸趨枯竭,作品主要是回憶往昔,大多以愛與死為題材。少數短篇如《暗徑》和《大烏鴉》,突出地表現了他的簡練、明澈、悅耳的語言風格,思想內容上也大體保留了前期批判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