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銅器

[拼音]:Dongxiangzu yinyue

[英文]:music of Dongxiang nationality

東鄉族大部分居住在中國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和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其他散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以及新疆、寧夏等地,人口279397人(1982年統計)。信仰伊斯蘭教。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通用漢語、漢文。東鄉族音樂主要是民歌,有東鄉語民歌和漢語民歌。

東鄉語民歌

多敘事性長歌,如描述天仙打仗的《佔黑拉木》,抒情優美的《葡萄娥兒》等。《米拉尕黑》是最著名的一首,內容是敘述年輕勇士米拉尕黑與美麗的瑪芝璐姑娘相愛的故事。有兩支曲調,一支由do、re、mi3音組成,主音為do;另一支為五聲音階,音域在主音la及其上方小七度之間。兩支曲調的結構不甚定型,隨唱詞長短的變化而伸縮,具有較強的吟誦性。其基本音調如下:

漢語民歌

流行甚廣,數量較多,有“少年”(即花兒)、碾場歌、打夯號子、宴席曲、兒歌等。

(1)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少年”,與甘、青、寧 3省回、漢花兒基本一致,但更顯高亢、激越,主要的曲調有“二令”、“三令”、“白牡丹令”、“二梅花令”等。大都只用sol、la、do、re4 音組成,主音為sol。

(2)碾場歌,是人們在趕性口碾場時唱的歌,歌中常用“拉拉”等虛詞,所以又稱“喊拉拉”。多用五聲音階,主音為la,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旋律呈“低-高-低”型,但上句較寬廣,起伏大,下句較短,起伏小。節奏自由。用假聲演唱,有鬱憤、悲悽之感。例如:③打夯號子有5~6種曲調,如齊唱的“長點子”,一領眾和的“四夯調”等。

(4)宴席曲是歡慶婚禮時在場院中表演的一種小型歌舞曲。較流行的有《方四娘》、《牧童放牛》等。

(5)兒歌大多是數板性的歌謠,如《打籮籮》就是兩人面對面手拉手,作模仿籮面勞動遊戲時唱的歌,曲調為短小樂句的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