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公新學

[拼音]:dasima dajiangjun

西漢前期大將軍掌領兵征伐之事。西漢有前、後、左、右將軍,但不常置。漢初軍帥稱將軍,如曹參、周勃等都用此號。呂后、景帝時,灌嬰、竇嬰曾為大將軍。武帝元朔五年(前124),衛青因大破匈奴而拜為大將軍,以統率諸將軍。元狩四年(前119),武帝為了尊寵有功的衛青、霍去病,初置大司馬,以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以霍去病為大司馬驃騎將軍,這是西漢將軍前冠以大司馬的開端。

武帝臨終時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佐幼主昭帝。從此,居此位者由軍隊的最高將領一變而為文職的宰輔之官,而且和丞相一樣,置官屬以理事。昭帝時,國事皆決於光;大司馬大將軍儘管位在丞相下,但實權則在丞相之上。宣帝時,外戚許延壽、史高以大司馬車騎將軍身份輔政,遂開以後王商、王鳳等以外戚預政都須加上大司馬車騎將軍之類頭銜的先聲。

成帝末,確立了三公制。大司馬後面不再聯以將軍之號,和丞相、大司空並列為三公。三公為皇帝的三個最高輔政之臣,但仍以大司馬居首位。掌權重臣如董賢、王莽等,職位都為大司馬。

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馬為太尉,以後不再見大司馬的名稱。光武帝給予吳漢、耿弇等有功將帥以大將軍之號,但無實權。然而,從和帝時起,居大將軍之位者為外戚竇憲、鄧騭、樑冀等人,其權勢極大。大將軍官屬的秩祿、人數都超過太尉府,當時人還把大將軍府和三公府合稱為“四府”。從外戚專權以後,大將軍的權位高於三公,直至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