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K.A.

[拼音]:Huosang Shiyan

[英文]:Hawthorne experiments

美國心理學者應用社會心理學觀點對管理中人的行為所作的一系列實驗。因實驗所在地為霍桑工廠而得名。霍桑實驗的成果始初用於工業管理,後引用於行政管理,成為組織理論中觀念改革的一個標誌。

1924年,美國科學院人員為了研究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率的關係,在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霍桑工廠進行實驗。開始只就改變照明度觀察其對生產率的影響。實驗分兩個組進行,一組照明不變,一組照明改變,實驗結果並未看出照明改變對生產率有影響。1927~1932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G.E.梅奧與F.J.羅斯利斯伯格等人到霍桑工廠繼續實驗。他們把女工分成兩組:控制組由裝配線工人組成,實驗組由 5名女工組成並與裝配線分開。實驗時由研究人員和實驗組女工進行不加預示的“無指示性”交談,並不斷改變工作條件中的12個因素,包括照明強度、休息時間長度和次數、工作日與工作周、物質獎勵等。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組不論工作條件有利或不利,生產率都有所提高;控制組則隨著工作條件變化生產率出現波動。研究人員認為,工作條件變化不是決定生產率的主要因素,影響最大的是通過交談使工人間相互溝通,從而發揮了非正式組織對生產的作用。後人把因社會心理影響而使產量受到人為限制稱為“霍桑效應”。西方學者認為霍桑實驗的貢獻有:

(1)生產水平取決於社會規範而不是人的生理能力;

(2)非經濟的報酬和限制明顯影響人的行為,並大大限制物質刺激的作用;

(3)工人常常不以個人而以非正式組織成員來作出行動和反應。但也有學者認為生產效率上升的原因還有執行紀律過嚴和開除工人的影響;當時不景氣的經濟形勢和工人懼怕失業的心理,以及採取休息時間規定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霍桑實驗的成果有了具體應用。40~50年代,它逐步盛行於行政領域,併成為行政組織理論的一個主要流派。霍桑實驗對行政理論的影響有:

(1)促使傳統組織理論向行為科學組織理論發展,行政組織由一批開朗、和藹可親的管理者取代了嚴肅而專橫的領導者。

(2)認識到在一個行政組織中除了正式組織外,還有人們在社交中互相接觸而構成的非正式組織,人的行政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後者控制,社會心理因素有時比物質因素對人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