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冷西(1920~  )

[拼音]:Yuanmingyuan

[英文]:Yuanming Garden

中國清代皇家園林。位於今北京市西北郊。清初建,圓明園是圓明三園之一,有時也是圓明三園即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綺春(同治後改名萬春)的總稱。圓明三園又與同處北京西北郊的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光緒重修後改名頤和園),以及因借明代清華園廢址興建的暢春園,合稱清代京華三山五園。

圓明三園的規模在清代各皇家宮苑中,僅次於承德避暑山莊,共佔地約350公頃。其中,圓明園最大,長春園次之,綺春園最小。三園都是平地起建,人工開挖的河湖港汊佔面積一半以上,堆築崗巒堤島300餘處,建築面積大約有15萬平方米。三園總體佈局呈倒寫品字。西北部是圓明園,東北部是長春園,南部為綺春園。各園間有宮牆相隔,宮門相通,形成有分有合的巨大園林群組。

作為三園之一的圓明園原為明代私家園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賜給皇四子胤禛,改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擴建為皇家園林,面積增至約200公頃。乾隆時再次擴建,增加了部分仿寫江南名園的景點。圓明園是一座集錦式園林,以宮殿區(即前湖區)為中心,圍繞中心在河湖各處散落佈置了近百座建築或建築群,其中有乾隆題詠的共40處,稱圓明園四十景。差不多每處景點,都有一灣水域、一圍山石,自成一個相對隔絕的小天地。整個園區除宮殿區大宮門至九洲清晏前後湖區一帶外,其他部位沒有明顯的規劃骨架,也沒有明確的遊覽路線,是一座鬆散的或迷離的集合。

長春園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至十六年,作為乾隆歸政後的悠遊之地,它同圓明園東西比肩,以春明門和碌油門相溝通。園內有7片形狀不同、境界殊異的水域。沿湖四岸和堤、島之上,散落著倩園、茹園、建園、獅子林、保香寺、海嶽開襟和玉玲瓏館等30處景點──即所謂長春園三十景。各景點間也都用人工堆築起來的崗巒山石為屏障,彼此相對隔絕。它的總體規劃較勝於圓明園,建築佈置疏朗得體,山局、水局開合成趣,空間尺度比例合宜。

在長春園北牆內東西狹長地帶,建有6幢歐洲巴洛克風格的磚石建築、幾處西洋噴泉(水法),另有一些動物雕刻。這一景區被稱為西洋樓。它的設計者先後有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王致誠和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等人。

綺春園又名萬春園,乾隆三十七年由長春園南的幾個小園合併而成,也是一處以水景為主的集錦式園林,有綺春園三十景。嘉慶十四年(1809)建成綺春園大宮門,並拓展西路,併入含暉園和寓園,全園規模比初建時擴大將近1倍。綺春園多處保留了原有小園的圍牆,把全園劃分為面積不等的六大景區,每一景區都有自己的景觀重心,統率著該區的各個景點。各景區間沒有共同的景觀中心,但彼此也能相望互連。

圓明三園都是以水景為主的集錦式園林。但在園林佈局和造園手法上各有千秋,成就也各有高低,總體而言它們是清代皇家園林中的成功作品,被譽為萬園之園。

圓明三園在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軍燒燬。

參考文章

圓明園(YuanmingYuan)中國地理圓明園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為什麼圓明園被稱作"萬園之園"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