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縝

[拼音]:Teluoluopu

[英文]: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

英國小說家。1815年4月24日生於倫敦一個律師家庭。父親性格古怪,業務不振。一家 7口人便靠母親寫作賺錢以維持生計;她共寫了41部小說和遊記,這種堅強勤勞的作風對他發生深刻影響。由於家境貧寒,特羅洛普只能走讀上學,受到富家子弟的歧視和凌辱。舉家移居比利時後,父親和一兄一姐相繼死亡,生活困苦,這使他後來在小說創作中寄深切的同情於貧苦人民。他19歲進郵局,17年來一直從事枯燥無味的文書工作,時常還需借債。這種窘迫境況後來真實地反映在他的小說《三個小文書》(1858)裡。

以後他被派往愛爾蘭管理鄉鎮郵務,情況有所好轉,結婚成家,並開始業餘創作。但頭兩部描寫愛爾蘭市民生活的小說和一部歷史小說均告失敗。1851年,他又被派往英國西南部組織鄉鎮郵政,經常騎馬馳騁於6、7個郡之間,熟悉民間風俗習慣,以及鄉民和牧師的生活情況。1855年發表一部以鄉鎮教區為背景的小說《養老院院長》,因而成名。此後,他在郵局任職,並繼續寫小說。英國的郵筒就是他在職期間發明設立的。1882年12月6日中風去世。

特羅洛普一生勤奮寫作,共寫了47部小說和一些遊記、傳記等。前期的主要作品是 6部一組的“巴塞特郡小說”:《養老院院長》(1855)、《巴塞特寺院》(1857)、《索恩博士》(1858)、《弗拉姆利教區》(1861)、《阿林頓小屋》(1864)和《巴塞特最後的紀事》(1867)。這組小說以前兩部最為著名,集中描寫鄉鎮牧師和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含蓄地揭發了教會中人事傾軋和爾虞我詐,同時穿插了愛情故事,勾勒出新興資產階級虛偽醜惡的面貌。

他成名之後,開始廣泛結交,接觸到倫敦上層社會形形色色的人物,因此他後期轉而描繪政界人士的生活。主要作品有 6部一組的政治或議會小說,又名“巴里賽小說”:《你能原諒她嗎?》(1864)、《費尼斯·芬恩》(1869)、《尤斯達絲的鑽石》(1873)、《費尼斯重返》(1874)、《首相》(1876)和《公爵的子女們》(1880)。其中以《首相》為最佳。西方評論家認為小說的主人公巴里賽是以帕麥斯頓和約翰·羅素兩位勳爵首相為模特兒寫成的,他由財政大臣升到內閣首相,但由於他的夫人干預政治,致使身敗名裂而被迫下臺。列夫·托爾斯泰稱讚《首相》是一部“優美的著作”。特羅洛普在《自傳》中說,他作為小說家的名望若能成功地持久下去,在他塑造的眾多人物當中,也許將依賴巴里賽首相和他的夫人格蘭考拉以及克勞萊牧師這 3個人物。不少社會學家從特羅洛普這一組政治小說中找到許多有關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王朝社會真實情況的寶貴資料。

除去上述兩組小說外,特羅洛普晚年還針對當時社會上道德日趨敗壞和資產階級的生活腐化的現象,寫成兩部優秀的作品,一部是無情諷刺金融家和投機商的小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875),另一部是攻擊私有財產和繼承權的小說《斯卡包魯一家》(1883)。

特羅洛普文筆雋永幽默,諷刺犀利,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發展自然流暢,敘述明淨。他對事物的觀察十分敏銳,在作品中又注重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並注入高尚的道德教育意義,他曾說:“一部小說的目的應寓道德教育於趣味性之中。”

在政治上,他贊成社會改革逐漸實現,民主與教育漸漸在廣大人民之中擴充套件開來,可以說不是個激進派。他雖然是個自由黨人,可是在氣質上更接近保守黨人,因此他的小說也大多以喜劇來收場,善戰勝惡,常情戰勝非理性,安定的秩序戰勝紊亂現象。

他由於在《自傳》中公佈了他每日堅持寫作三小時,每一刻鐘需寫出 250字,因而被當時的評論家認為是個文字匠,名次被排列在同時代的狄更斯、喬治·艾略特、薩克雷等小說家之後;直到他逝世50年後,經過一些知名的評論家對他的重新評價,他的聲譽才重新恢復,作品也再度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