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陰騭文

[拼音]:Tang Tao

現代散文作家、文學研究家。曾用筆名風子、晦庵、韋長、仇如山、桑天等。浙江鎮海人。1913年3月3日出生在農民家庭,初中時即因經濟困難輟學,考入上海郵局當郵務佐(揀信生),業餘練習寫作。1933年開始給《申報·自由談》寫稿,初寫散文,後改寫雜文。由於心儀魯迅,在寫作風格上受到浸染,一時被文藝界誤認為是魯迅的文章而受到注意。不久便與魯迅結識,有機會直接向魯迅請教,這對他的文學活動和生活道路有很大影響。抗日戰爭爆發,在“孤島”上海堅持抗日文化運動,參加了初版《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後又支援《魯迅風》週刊,編輯《文藝界叢刊》。抗戰勝利後重回郵局,並與柯靈合編《週報》,積極參加反內戰反飢餓的民主運動。《週報》被禁,改編《文匯報》副刊《筆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復旦大學和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教授、《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1959年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唐弢的文學活動包括雜文、散文創作和文學研究兩個方面。解放前以雜文、散文創作為主。他的雜文無論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深受魯迅影響。鍼砭時弊,抗擊黑暗,反應銳敏,議論激烈,有時含有抒情氣氛,感情濃郁,意味雋永。社會性、知識性、文藝性都很強,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出版的雜文集有《推背集》(1936)、《海天集》(1936)、《短長書》(1940)、《投影集》(1940)、《勞薪輯》(1941)、《識小錄》(1947)及散文集《落帆集》(1948)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繼續堅持雜文和散文創作,出版《學習與戰鬥》(1955)、《唐弢雜文選》(1955)、《繁弦集》(1958)、《莫斯科抒情及其他》(1958)、《生命冊上》(1984)等外,主要致力文學評論和研究工作,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特別是魯迅研究)的重要學者。先後出版論文集《向魯迅學習》(1953)、《魯迅在文學戰線上》(1957)、《燕雛集》(1962)、《海山論集》(1979)、《魯迅的美學思想》(1984)等,並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外分別輯錄《魯迅全集補遺》(1946)和《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52)。40年代以來,署名晦庵所寫的“書話”,以散文的筆調,鉤稽現代文學、文化、出版工作的大量史料。

唐弢先後為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又曾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