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文化

[拼音]:Mihayiluofu

[英文]:ΑлександрИвановичΜихайлов (1905~1988)

蘇聯情報學家、教育家。1905年12月6日生於奔薩州扎梅特楚諾鎮。1988年4月6日卒於莫斯科。1927~1931年就讀於莫斯科化工學院,畢業後任莫斯科化工機械研究所所長。1939~1954年曆任蘇聯彈藥人民委員會副人民委員、莫斯科航空學院院長、發明與發現委員會主席、航空工業部、高等教育部、中型機械製造部副部長,同時在航空學院任教。1954年獲技術科學博士學位和教授稱號。1955年任蘇聯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團副祕書長。1956~1986年任蘇聯國家科委委員、蘇聯科學院圖書情報聯合委員會副主席、全蘇科學技術情報所所長。在他的領導下情報所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情報中心。作為國家科技情報系統建設計劃負責人,多年來在蘇聯科技情報工作自動化方面進行了大量組織協調工作。1962年他建立了莫斯科大學科學情報教研室,並領導該室科研教學工作直至逝世,是蘇聯情報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他一貫倡導並率先從事情報學科研工作,其主導研究方向是情報學理論和語義學問題,以及科學交流發展的一般問題。一生髮表科學著作150多種,其中有10部專著和教科書。其力作《科學情報基礎》(1965)、《情報學基礎》(1968)、《科學交流與情報學》(1976)被譯成英、德、西、中、日、意、波、捷等多種文字流傳於世界。逝世前仍在致力寫作《科學情報的未來》一書。他的著作論證了科學情報活動作為科學交流獨特過程的產生與發展的規律性,闡述了情報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原理,研究了情報學的物件、方法和發展途徑。米哈依洛夫曾任國際情報與文獻聯合會(FID)副主席,該會理論研究委員會主席,學術刊物《情報與文獻國際論壇》主編,也是蘇聯情報學術刊物《科學技術情報》的主編。1963年10月米哈依洛夫獲"俄羅斯聯邦科學技術功勳活動家"稱號,1984年獲印度考爾基金會頒發的獎金和"國際圖書館運動"金質獎章。一生共獲列寧勳章 4枚,十月革命勳章 1枚,勞動紅旗勳章 3枚,榮譽勳章 1枚,獎章多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