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

[拼音]:linggan

指人類思維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狀態。靈感一詞,源於古希臘,原指神的靈氣,表示一種神性的著魔,當時對處在這樣一種情況下的人,稱為神性的著魔者。英語中靈感(inspiration)的意思與希臘語基本相同,它被用來說明藝術家或詩人進行創作時,似乎是由於吸入了神的靈氣,從而使作品具有一種超凡的魅力。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這個詞被譯入中國,起初據英語音譯為“煙士披裡純”,後來才意譯成“靈感”。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中經常提到的“天機”、“興會”、“神來”、“頓悟”等,指的也是類似的思維現象。

當人們處在靈感出現這一特殊狀態的思維活動中時,精神主體產生強烈的情感振盪,大腦湧現出鮮明生動的意象、清晰準確的概念和順暢如流的判斷推理,這時,人們對客觀存在作能動反映的思維活動意外地昇華到異常活躍、有效的境地,於是使得長期緊張探索的某種關鍵環節得到了豁然開朗的解決。靈感就是這樣一種飽和著情感和想象、聰明和智慧、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水乳交融地突然產生,又轉瞬即去的思維狀態。它在人類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一切領域都能夠出現。在藝術創作中,顯得更為頻繁、突出。

靈感的特殊表現,首先是它的突發性。它不同於一般由感性認識的積累逐漸上升為知性和理性認識的思維過程,而呈現為一種突發的領悟。猶如一道閃光,它一下子照亮、打通了藝術家的思路。其次是它的非自覺性。一方面,靈感什麼時候到來,怎樣到來,至今尚未能憑人的願望確切把握;另一方面,靈感到來時作家常會產生一種身不由己、欲罷不能的感覺。再次是它的短暫性。靈感迸發後持續時間因創作者主客觀條件不同而有差異,但一般經驗都很短,真有點像曇花一現的樣子。

靈感的特殊思維功能和表現引起過歷史上許多作家、理論家的關注和解釋。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把它歸結為神靈的力量,“詩人只是神的代言人”,他還認為“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不會有靈感(《文藝對話錄》)。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文藝家在指出靈感具有感情強烈、想象豐富等特徵的同時,把它歸結為人的天賦,認為這只是少數天才所特有的能力。他們雖然對靈感的表現有些認識,但卻從根本上歪曲了靈感的本質及其產生原因。

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靈感或類似靈感這種思維形式的記載也很多。《易·繫辭》說:“知幾其神乎?”這裡的“神”,就是指人對客觀神奇的認識,類似於靈感。管子不同意說反覆思考而仍無所得的人經“鬼神教之”便會有收穫,他認為收穫必然是專心思索的結果,“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管子·心術下》)。莊子所謂“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達生》),也是說要用心專一,才能產生靈感。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對文學創作過程中出現的靈感現象首次作了精細的描繪,並把這種思維狀態稱為“天機”。他稱讚靈感的作用說:“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靈感到來之時,作家會感到“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可以得心應手,自然而不大費力地創作出優美的作品來。而在靈感消失之後,作家的思維便會一下子變得像“枯木”、“涸流”,再也不能靈活自如地動用,寫出令人滿意的東西來了。對這種“來不可遏,去不可止”的思維狀態,陸機已認識到“茲物之在我”,並非從天而降,但對它的“通塞之紀”、“開塞之所由”,卻無法解釋,深苦於“非餘力之所戮”。不過陸機對靈感現象的產生,曾提出“感應(或作“應感”)之會”和“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的觀點,說明如果作家對生活沒有許多感觸,在創作過程中不是經常處於高度集中的深思力索狀態,要開啟靈感的通道是不可能的。陸機之後,齊、樑時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所說的“神理之數”,《麗辭》篇中所說的“神理為用”等,也涉及靈感問題。他在《神思》等篇中還進而從自然興會、先天稟賦、精神保養等多方面探究了靈感迸發的因素,強調作家平時必須“積學”、“酌理”、“研閱”,進行長期勤奮的學習和思索。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家的這些看法,在較高程度上已接觸到靈感的思維本質。

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任何意識活動都是客觀物質及其運動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甚至人們頭腦中模糊的東西也是他們可以通過經驗來確定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絡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昇華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第21頁)。靈感雖有其特殊性,但它只能是以大腦為物質基礎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活動,因而必然有其客觀規律,雖然目前還未能完全把握這種規律。

藝術創作的實踐表明,大多數靈感的產生都是由作家受外界事物的觸發所引起的。現代心理學已從人的大腦機制的活動規律方面,開始揭示出靈感迸發的某些內在原因和條件。人腦是個巨大的資訊儲存器,它每天都接受著外界事物的資訊。這些資訊一部分為人所自覺到,並加以取捨、整理;另一部分則潛沉而成為主體所不自覺的潛意識。然而後者事實上仍在活動,並不斷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在一定條件下,一旦受到外界特定事物的觸發,便躍入人的自覺意識中。由於它原是潛在地進行活動的,因此當它的結果忽然呈現時,便給人一種思路豁然開朗的感覺,使創造者自己也驚異不已。

有時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條件下,也會產生靈感。這種現象同樣可以在大腦活動規律中得到解釋。心理學的優勢興奮中心和正負誘導規律理論指出:人的定向思維會在大腦皮層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得周圍皮層處於抑制狀態;反之,當興奮中心處於抑制狀態時,周圍的皮層便轉為興奮。當藝術家或科學家向一定目標推進思維而使大腦皮層形成連續興奮中心之後,由於創造性活動常會面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地,長期緊張的思維活動使得相關的優勢興奮中心轉入抑制狀態。按照正負誘導規律,周圍的細胞便會興奮起來,隱藏著的潛意識就有可能被激發,而創造者憑藉長期實踐所形成的直覺能力可以本能地捕捉住其中最有希望的一個閃念。它一旦被自覺的意識把握、強化,便能給人以創造性的啟發。文藝創作中有所謂“盡日覓不得,有時還自來”的現象,原因就在於此。隨著心理科學對人的大腦活動規律認識的深化,靈感這一特殊的思維形式必將得到更深入、精確的揭示。當前,靈感已經成了思維科學的重要物件之一。

靈感產生的首要前提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深廣認識和在藝術創造上的不倦努力。作家必須有一個長期積累、反覆思考、以至殫精竭慮的實踐過程。如果閉目塞聽、渾渾噩噩、無所用心,是不可能獲得靈感的。

參考文章

巧合的心靈感應歷史趣事樑曉聲:修身養性強調心靈感受的質量保健養生時尚達人的10個家居搭配靈感居家/裝修支配靈魂的鬼魂說、招魂說、埃德加·凱斯的通靈感應說和印度教的主要哲學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