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東戰役

[拼音]:Yamataiguo

[英文]:Yamatai state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倭人國家。年代當公元2~3世紀。所在位置有九州和畿內大和兩說。文獻記載始見於中國史書《三國志·魏志》中的《東夷傳》,又名邪馬壹國,壹為臺字之誤。約2世紀後半取代奴國,3世紀中葉後不見於記載。

早期的邪馬臺國以男子為王,由於2世紀末發生內亂,乃共立女子為王,名為卑彌呼,以邪馬臺之地為都,有弟幫助治理國家,此時的邪馬臺國實際是30餘個倭人國家的盟主。卑彌呼女王國對其他諸國有相對統治權。卑彌呼曾在伊都國家設立一大率之官以檢察諸國,並在大倭的監理之下向他國收租賦。卑彌呼死(約248)後,又立男王,但因國中不服而復立卑彌呼之女壹與(臺與)為王,內亂始定。此時已由中國傳入水稻栽種和使用鐵器,居民種植禾稻、苧麻,養蠶栽桑,緝麻線,制絲錦、縑絹。武器用木弓鐵鏃。在交換上已經是“國國有市”。社會已有大人、下戶與奴婢、生口之別。大人皆四、五個妻子,是上層統治者,下戶則有二、三個妻子。兩者間的地位與尊卑差別明顯。但下戶並不是奴隸。而奴婢和生口則具有奴隸性質。

邪馬臺國與中國三國時代魏朝通好,兩國通過帶方郡頻繁往來。文獻記載,自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後,邪馬臺國派到魏戍帶方郡的使節前後達 4次,同時獻生口、倭錦、珠、弓矢等。魏國也曾兩次遣使至邪馬臺國,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授以金印、紫綬,封其大臣為率善中郎將等職,並賜以錦絹、銅鏡、珍珠等。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邪馬臺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有較大發展,且出現了文字的雛形。

對邪馬臺國的研究始於江戶時代中葉,新井白石和本居宣長對《魏志》中有關倭人的記載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分別提出邪馬臺國在畿內大和和在九州的說法,對於卑彌呼是否是神功皇后,也作了深入的考證。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歷史學界肯定倭人記載的史料價值,形成主張邪馬臺國在九州和在畿內大和的兩個學派,並否定卑彌呼即神功皇后的傳統說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考古學家和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參加討論,對邪馬臺國的社會性質等作了理論上的研究和闡述,擴大了研究領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邪馬臺國的研究出現飛躍發展。但在地理位置問題上,仍然無法解決九州說在里程上的矛盾、大和說在方向上的矛盾,從而在社會性質和國家論上也是議論紛紜。因此,關於邪馬臺國的社會,有原始社會末期、英雄時代、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和奴隸制社會等各種看法。在國家論上也有部落聯盟、國家的雛形或原始國家以及東方專制君主制等各種觀點。從歷史學界來看,邪馬臺國的研究如果沒有新的突破,就很難有進一步發展。近年來,中國的歷史研究者,也開始了對邪馬臺國的研究,對其地理位置、社會性質等,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展開討論,爭論的問題大致與日本學術界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