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演達

[拼音]:Xiong shili

中國近現代哲學家。原名升恆,字子真。湖北黃崗人。曾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學習並研究佛學,1922年到北京大學講佛教唯識學。抗日戰爭期間曾講學於四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新唯識論》(1932)、《破破新唯識論》(1933)、《十力語要》(1947)、《佛家名相通釋》(1937)、《原儒》(1956)、《體用論》(1958)、《明心篇》(1959)、《乾坤衍》(1961)等。在北京大學講唯識學期間,他感到佛教唯識學說過於煩瑣而著《新唯識論》,融合儒釋,提出自已的唯識學說,後舍佛學《易》,歸宗孔子,推崇《易大傳》,提出“攝體歸用”的主張。《新唯識論》認為 “實體” 非離心外在的實體,名為“恆轉”。恆轉包含“翕”與“闢”的作用,實體一翕一闢,而有色法(物質現象)與心法(精神現象)。但又說恆轉即是本心。他晚年所著《體用論》與《乾坤衍》中,不再講“境不離識”,而強調“體用不二”,認為實體不是離開現象而獨立的,是萬物的內在根源,“物質與精神,皆實體之功用”。主張“攝體歸用”。熊十力將此種觀點託之於孔子,認為《易大傳》中所謂乾即指生命和精神,所謂坤即指物質與能力,自稱此種學說為“新易學”。

熊十力企圖超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實際上仍然傾向於唯心主義;晚年雖然肯定現象為真實,但並未接受唯物主義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