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葉元胡

藥材名稱:鴉片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阿片、阿芙蓉(《綱目》)。

基源:為罌粟科罌粟屬植物罌粟未成熟的果實,經割破果皮流出的乳液乾燥後的凝固物。罌粟屬全世界約100種,中國有6~7種。

原植物:罌粟Papaver somniferum L.

歷史:《開寶本草》始載有罌子粟,又稱米囊子。《圖經本草》載“……花有紅、白二種,微腥氣,其實形如瓶子,有米粒極細。圃人隔年糞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極繁茂。……俟瓶焦黃,乃採之。”《綱目》載:“罌粟秋種冬生,……葉如白苣,三四月抽苔結青苞,花開則苞脫,花凡四瓣,大如仰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長一、二寸,大如馬兜鈴,上有蓋,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

。”按上記述即本種。

形態:一至二年生草本,植株高60~150cm;全株光滑無毛,富含乳汁,稍被白粉。莖直立,多少分枝。葉互生,長卵形或狹長卵形,長6~30cm,寬3~20cm,邊緣具缺刻狀粗齒或羽狀淺裂,基部心形,下部葉具短柄,上部葉無柄,抱莖。花單生於莖頂,具長梗,花蕾下垂;萼片2,綠色,早落;花瓣4,2輪,圓形或寬卵形,長寬均為5~7cm,白色、粉紅色或紫紅色;雄蕊多數,花葯長圓形,黃色;雌蕊1,子房球形,柱頭7-15,放射狀排列。蒴果卵狀球形或橢圓形,孔裂。種子多數,棕褐色,表面具網紋。花期4-6月,果期6~8月。(圖見《中草藥學》.中冊.351頁.圖294)

生境與分佈:本種作為麻醉藥品由國家嚴加管理,系定點少量栽培。

生藥

採集:通常於果實充分成長而尚未成熟,果皮仍為綠色或稍現黃色時(此時乳汁中嗎啡含量最高),用利刀或特製的鋸齒切傷器,于晴天傍晚,淺割果皮(直割或斜割),將散佈於果皮部組織中的乳汁管切斷,白色乳汁即自割口滲出成滴狀,於空氣中漸由微紅色變成棕色,並逐漸凝固成粘稠狀物,翌晨用塗油的竹片刮取;每-果實,可刮取3~4次。颳得的鴉片,以罌粟葉包裹,置暗處陰乾。

鑑別:形狀不一,有成球形、餅形、磚塊或不規則形,棕色或黑色,帶蠟質。外部附有罌粟葉或紙片。新鮮時質軟,貯藏日久,漸變堅硬。臭特異,帶麻醉性,味極苦而特異。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總生物鹼含量10%~25%,以袂康酸鹽(Meconate)形式存在。主要有嗎啡(Morphine)(1)、那可汀(Narcotine)、可待因(Codenie)(2)、蒂巴因(Thebaine)、罌粟鹼(papaverine)、那碎因(Narceine)、可達明鹼(Codamine)[1]、可他寧(Cotarnine)、隱品鹼(Cryptopine)、格鬧莨菪品(Gnoscopine)、氫化可他寧(Hydrocotarnine)、蘭梭品(Lanthopine)、勞丹尼定(Laudanidirie)、勞丹寧(Laudanine)、勞丹諾辛(Laudanosine)、袂康定(Meconidine)、罌粟殼鹼(Narcotoline)、尼奧品(Neopine)、氧化那可汀(Oxynarcotine)、罌粟胺(Papaveramine)、紫鴉片鹼(Porphyroxine)、偽嗎啡(Pseudo-morphine)、麗春花定鹼(Rhoeadine)、鴉片黃(Xanthaline)[2]。還含斯氏紫堇鹼(Scoulerine)[3]、d-異波爾定鹼(d-Isoboldine)[4]、異種荷包牡丹鹼(Coreximine)[5]、異紫堇杷明鹼(Isocorypalmine)、牛心果鹼、(Reticuline)、健身巴豆定(Salutaridine)、紫堇塊莖鹼(Corytuberine)、木蘭鹼(Magnoflorine)、黃連鹼(Coptisine)、小檗鹼(Berberine)、血根鹼(Sanguinarine)[6]、粉綠罌粟鹼(Glaudine)、罌粟紅鹼B(PapaverrubineB)[7,6]、罌粟紅鹼C(Papaverrubine C)、N-甲基-14-O-去甲基表紫鴉片鹼(N-Methyl-14-O-demethylepiporphyroxine)[7]、杷拉烏定鹼(Palau dine)[8]、及6-甲基可待因(6-Methylcodeine)[9]等生物鹼。另含袂康寧(Meconin)[1,2]、豆甾醇(Stigmasterol)、環木波羅烯酮(Cycloartenone)、環鴉片甾烯酮(Cyclolaudenone)、環木波羅烯酮酯、環鴉片甾烯酮酯、β谷甾醇(β-Sitosterol)、環木波羅烯醇(Cycloartenol)、環鴉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10-二十九醇(10-Nonacosanol)、β-谷甾醇-D-葡萄糖甙(β Sitosteryl-D-glucoside)、β-谷甾醇-D-葡萄糖甙單棕櫚酸酯(β-Sitosteryl-Dglucoside monopalmitate)[9,10]。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學.中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76:352。


[2] 日本藥局方註解.第6改正版.忠良書店, 1955:528。


[3] Tetrahedron Lett 1966;(20):2261。


[4] J Pharm Sci 1967;56:754。


[5] JPharm Sci 1971;60:873。


[6] Pharmazie 1966;21:496。


[7] J Pharm Sci 1968;57:30。


[8] J PharmSci 1968,57:940。


[9] J Pharm Sci 1965;54:1393。


[10] CA 1970;72:75642f。


[11] Chem Pharm Bull 1962;1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