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埃波羅,G.B.

[拼音]:Gao Zhenxi

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博物館學家。河南滎陽人。生於1907年7月7日。193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後留校任教,並負責地質陳列工作。1937~1949年,在前中央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技士、技正。其間曾被借調到福建省地質土壤調查所任技正兼地質課課長,並建立了該省地質土壤陳列室。1943年又受李四光教授之聘,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初期起,主持籌建了地質部地質博物館(現名中國地質博物館)。後長期擔任該館館長、總工程師,親自主持和參加了館內的總體佈局、標本採集、陳列設計、展品佈置、科學研究、對外講課等一系列業務技術活動。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學會科普委員會主任等職。現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地球》雜誌主編。

高振西長期從事地層、區域地質等領域的調查和研究。對北京、南京、福建、廣西、湖北等地的基礎地質和應用地質事業的發展貢獻甚大。1931年,與高平、熊永先赴河北省薊縣 (今屬天津市) 進行地質調查,發現和研究了震旦系,1934年發表論文《華北震旦系地層》,建立了中國北方震旦系的標準剖面。此剖面所在地被列為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高振西對福建省的二疊紀地層系統及地質構造也進行了開拓性研究,1942年發表的 《福建之山脈水系及海岸》 論文突破了傳統上關於福建地區是下降海岸的觀點,提出了中國東南海岸“曾為下降,後為上升”的見解,得到了地質界的贊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陸續發表了《試論中國陸相白堊紀地層與石油之生成》、《浙江武義一帶螢石礦的若干規律》(與潘江合作)、《北京西山的地理範圍和地質構造特徵》等論文,其中對中國陸相生油理論和浙江中生代火山岩系中的螢石礦床的形成規律具有創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