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

[拼音]:Fugang Tiezhai

[英文]:Tomioka Tessai (1837~1924)

日本水墨畫家、書法家。1837年1月25日生於京都,1924年12月31日卒於同地。原名猷輔,後更名道節、百鍊,字無倦,號裕軒、鐵史、鐵崖、鐵道人、鐵齋等。富岡鐵齋早慧勤學,對儒學、佛教、神道都涉獵,於漢詩文與和學用功很深。約1852年起學畫,不選流派,泛學古人,兼蓄並收。江戶末期,他一度與尊攘派志士交往,奔走國事。後師友大都被捕,他幸而免難,從此少問政治,遊逸四方,以繪畫為生。1881年以後,他定居京都,過著學者兼畫家的生活,直至終生。其間,他被推選為許多展覽會的審查員、日本南畫協會會員。1917年,他被任命為帝室技藝員。1919年,成為帝國美術院會員。

富岡鐵齋一生以學者為己任,博學多識,好收藏奇書異畫,尤喜旅遊。為尋訪史蹟、地誌、風俗,從北海道到九州,日本全境足跡未及之處甚少,真正實現了東方學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巨集願。在繪畫上,他主要靠自學,糅和日本水墨畫與中國明清文人畫樣式,約50歲時,完成了富有魄力和生氣的藝術風格。他的水墨畫筆墨奔放,不拘程式。80歲以後諸作,更是渾厚深邃。他的書法受中國書家鄭板橋、金農、何紹基影響,怪誕多變,拙中藏巧。書畫作品逾 1萬件,種類有卷軸、障屏、冊頁、扇面等。代表作為《不盡山頂全圖》、《安倍仲麿明州望月圖》(1914)、《群仙高會圖》(1918)、《武陵桃源圖》(1891)、《赤壁圖》、《孫真人山居圖》(1921)等,大部分反映文人逸士生活。

富岡鐵齋主要活躍於風起雲湧的明治時期,但他的思想和藝術都不屬於新時代。他的思想不合歐化潮流,而基本上屬於儒家體系。他的繪畫也與新崛起的油畫和日本畫異趣,而力追中國文人畫精神。可以說他是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文人畫家。由於他把水墨畫的筆墨情趣發展到日本文人畫的最高水平,所以在日本現代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寶冢市建有富岡鐵齋美術館。

富岡鐵齋一生崇拜中國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他與同時期的中國文人羅振玉、王國維有交往,還與吳昌碩信函往還,切磋書畫。1986年10月,為紀念他誕生150週年,中日聯合在北京、上海舉辦了富岡鐵齋畫展。

參考書目

井上靖、小高根太郎、高階秀爾:《富岡鐵齋》,中央公論社,東京,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