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拼音]:Li Zhun

現代小說家。河南洛陽人。上代姓木華梨,系蒙古族。1928年5月17日生於農村教師兼小地主家庭,祖父、伯父、叔父都是塾師。父親在鄰村經營雜貨店,兼辦郵政業務。李準上了一年中學即輟學,從祖父讀《古文觀止》、《樂府》和唐詩等古典文學作品。1943年春,到洛陽車站一家鹽號當學徒,兩年內利用工餘時間閱讀了屠格涅夫、狄更斯、巴爾扎克等外國作家的作品。1944年日軍侵佔洛陽,鹽號倒閉,李準回鄉從祖父讀《左傳》,翌年到父親店中辦理郵務,報紙和雜誌成了他日常的讀物。他還參加了鎮上一個業餘劇團。在編、演一些舊戲的過程中,接觸了傳統戲劇和曲藝藝術,並在此熟悉了農民、理髮匠、吹鼓手、屠戶、小販、更夫、算卦先生等各行各業的人物。這一切,為他日後進行創作打下了生活基礎。1948年洛陽解放,李準先在銀行工作,後調洛陽市幹部文化學校當語文教師,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寫了十餘篇小故事,發表於《河南日報》。

1953年,李準的第一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在《河南日報》發表,因為尖銳地觸及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課題,引起了熱烈反響。嗣後,又陸續發表《白楊樹》、《孟廣泰老頭》、《雨》、《陳橋渡口》、《冰化雪消》等短篇和中篇,形象地表現了50年代前期處於變革中的農村社會風貌。

1954年,李準開始從事專業創作,並舉家到滎陽縣落戶。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寫了《農忙五月天》、《野姑娘》、《李四先生》等短篇,描繪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的新人新事,表現了作者善於從不同角度捕捉新鮮事物的特點,逐步形成樂觀而幽默的喜劇風格。稍後寫的《蘆花放白的時候》、《信》、《兩匹瘦馬》、《兩代人》以及《春筍》、《清明雨》等,展現的農村生活領域更加廣闊,主題思想的開掘也更為別緻、深刻。

1960年發表的短篇小說《李雙雙小傳》,被認為是李準的代表作。小說的主人公李雙雙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敢於向私有觀念和習慣勢力挑戰,體現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農村新人的成長。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后,“李雙雙”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稍後,他又發表了另一力作《耕耘記》,描寫掌握了文化科學知識的新一代農民,也獲得較大成功。

1969年李準再次帶領全家到河南省西華縣屈莊落戶,在這個黃泛區和當地農民共同生活了將近 4年,這時他創作了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小說上集於1979年出版,下集於1984年出版。這部作品於1985年獲茅盾文學獎。他還創作了同一題材的電影劇本《大河奔流》。此外,他又寫了《芒果》、《王結實》等短篇小說。

1956年以後,李準在進行小說創作的同時,開始了電影劇本的寫作。他寫過近20部電影劇本,其中影響最大的除《李雙雙》外,還有《老兵新傳》和根據他人小說改編的《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

他的主要電影劇作,收入《走鄉集》(1963)和《李準電影劇本選》(1978)。

李準的主要成就是小說創作。他的小說具有洗練鮮明,平易流暢,渾厚朴實的藝術格調。所作50多篇小說,陸續結集為:《蘆花放白的時候》(1957)、《夜走駱駝嶺》(1959)、《車輪的轍印》(1959)、《春筍集》(1962)、《李雙雙小傳》(19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