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羽(1914~  )

[拼音]:Kupala

[英文]:Янка Купала (1882~1942)

蘇聯白俄羅斯詩人。原名伊凡·多米尼科維奇·魯採維奇。出生在佃農家庭。童年和少年時期為波蘭地主勞動。1903年外出,做過家庭教師、文書、酒廠工人等,熟悉人民生活。1908年任白俄羅斯《我們的田地》報編輯,1914年後一度任主編。1905年開始發表詩作。第一次俄國革命對他的思想和文學觀點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詩歌方面接受涅克拉索夫的影響,以富於人民性和純樸自然、節奏優美為特色。早期詩集《牧笛》(1908)、《古斯里琴》(1910)、《沿著生活的道路》(1913),反映了白俄羅斯農民的生活和希望,並號召他們進行鬥爭。1905至1907年革命失敗後,他的主要作品如《永恆的歌》(1908)、《古墓上的夢》(1910)、《獅子的墓》(1913)以及劇本《破巢》(1913)等,都懷著無限信心描述了人民的鬥爭。庫帕拉的詩作受到高爾基的高度評價。十月革命後,在《兒子來作客》(1935)、《阿萊霞》(1935)、《孩子和飛行員》(1935)以及長詩《奧列莎河畔》(1933)、《塔拉斯的命運》(1939)中,反映社會主義生活和對自然的改造。詩集《獻給獲得勳章的白俄羅斯》(1937)、《縱情歌唱》(1940,獲得1941年度斯大林獎金)表達了愛國精神。衛國戰爭時期曾寫詩號召反擊德國侵略者。1925年被授予白俄羅斯“人民詩人”稱號,1928年和1929年先後被選為白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和烏克蘭科學院院士。他被認為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人之一,也是白俄羅斯社會主義文學奠基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