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文學理論批評

[拼音]:Jiu Gong Fengjian

金都南遷後在河北地區對九個地主武裝首領的封授事件。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在蒙古軍的打擊下,金朝南遷。河北、山東等地相繼淪陷。興定二年(1218),蒙古軍攻佔山西太原、平陽等地,形勢對金朝極為不利。次年正月,金宣宗召集百官商議對策。宣徽使移剌光祖等人建策:“當募土人威望服眾者,假以方面重權。能克復一道,即以本道總管授之。能捍州郡,即以長佐授之。”宣宗於四年二月,分封河北、山東、河東的地方官吏與地方武裝首領王福等九人為“公”,以抵抗蒙古軍,收復失地。九公皆兼宣撫使,賜號“宣力功臣”,總率本路兵馬。設定公府,任命官吏,征斂賦稅,賞罰號令,皆由九公自便。史稱這一事件為“九公封建”。九公的封號及其管轄的地區為:滄海公王福,管轄清、滄、觀州,鹽山、無棣、樂陵、東光、寧津、吳橋、將陵、阜城、蓨縣等地。河間公移剌眾家奴,統領獻、蠡、安、深州,肅寧、安平、武強、饒陽、六家莊、郎山寨等地。恆山公武仙,轄有中山、真定府,沃、冀、威、鎮寧、平定州,抱犢寨、欒城、南宮縣。高陽公張甫,統領雄、莫、霸州,高陽、信安、文安、大城、保定、靜海、寶坻、武清、安次縣等地。易水公靖安民,統轄涿、易、安肅、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礬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懽谷、東安寨。晉陽公郭文振,統轄河東北路。平陽公胡天作,統領平陽、晉安府,隰、吉州等地。上黨公張開,統轄澤、潞、沁州。東莒公燕寧,轄有益都府路。金末,九公或歸降蒙古軍,或被蒙古軍戰敗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