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狄烏斯,M.

[拼音]:Wang Jiusi

明代文學家。字敬夫,號渼陂。陝西鄠縣人。弘治九年(1496)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授檢討。其間,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陸續來北京,相聚講論,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稱“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調為吏部文選主事,年內由員外郎再升郎中。同年秋,以劉瑾黨羽罪名貶為壽州同知。次年,因同樣原因勒令離職。作品有詩文《渼陂集》、《渼陂續集》,散曲《碧山樂府》、《南曲次韻》,雜劇《杜甫遊春》等。

王九思的詩歌主要寫他仕途失意後的怨悵之情,時時流露出“相權操白刃,讒口嘆青蠅”(《朱仙鎮謁嶽王廟》)的感慨。也有少數接觸社會問題的詩篇,如《賣兒行》、《馬嵬廢廟行》、《孤兒吟》,或敘村媼賣兒的慘狀,或述宦官氣焰的囂張,或寫當時世態的炎涼,有一定現實意義。從藝術上說,他的詩模擬痕跡較重。有些詩從語言到意境,就如漢魏、杜詩的贗製品。但他才情爛漫,有些詩語言綺麗,抒發情懷細膩。

王九思的雜劇《杜甫遊春》描寫杜甫春天閒遊長安的感受,劇中痛責了奸相李林甫的罪惡,揭露了“昏子謎做三公”的荒唐現實,下決心拒絕徵召,乘槎度海,去過隱居生活。杜甫實際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傾吐自己的憤懣。王世貞《藝苑卮言》認為劇中李林甫影射當時宰相李東陽,可備一說。王九思還有一折雜劇《中山狼》,明代單折雜劇一般認為從它始。該劇主題與康海《中山狼》相類似。

王九思散曲存套數十餘首,小令百數十首。其曲作多數是對現實表示不滿,通過寄情山水,發洩自己的牢騷。雖然抒發的是個人的情懷,境界狹窄,但尚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他的散曲秀麗雄爽,如“有時節露赤腳山巔水涯,有時節科白頭柳堰桃峽。戴什麼折角巾,結什麼狂生襪,得清閒不說榮華。提起封侯幾萬家,把一個薄福的先生笑煞”(《沉醉東風》)。傾吐胸臆,生機盎然。正詞謔語錯雜其間。但有時曲作過於粗豪,精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