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夫圖申科,Е.А.

[拼音]:tiji

[英文]:notes

刊印在出版物前面的、介於題詞和序言(前記)之間的一種文體。題記源出於題詞。古人寫書,於脫稿後往往先請社會名流、親戚故舊閱讀鑑賞,表面上是請求審定,更多的成分是邀譽。對方懇切的就認真閱讀,為之寫序作跋,對作品作評價;一般應酬則用幾句韻文,或詩或詞加以讚譽,稱為題詞,刊刻時都印在書上。例如清末顧震濤雜輯蘇州的地理、人物等資料編成《吳門表隱》,為此書寫序的有26人,題詞的竟達近600人,篇幅佔了全書的1/4。這現象反映了題詞邀譽失實,氾濫成災。

近代,以魯迅的《墳》、《野草》、《熱風》等書前“題記”(《野草》作“題辭”)和《題記》、《〈何典〉題記》等為代表。就魯迅使用這個詞可以看出:前者是作者編定自己的雜文集時,簡要說明寫作經過和書名涵義;後者則為應朋友請託而作,專用在校點古籍的書前,著重介紹原書。題記的結構,比序簡練,比題詞切實,可用於他人著作,也可用於本人的著作。用於本人著作的,近於小序。用於他人著作的,如《〈何典〉題記》結尾說:“並非博士般角色,何敢開頭?難違舊友的面情,又該動手,應酬不免,圓滑有方;只作短文,庶無大過云爾。”這段文字雖然有用《何典》的文體調侃校點者博士劉復的性質,但“開頭”(印在書前)、“面情”(情面難卻)、“應酬”(交際應付)、“短文”(文章短小),都說明了題記的特色。

後人使用題記這個詞,範圍較魯迅更寬泛,但基本內容是相同的。至於某些展覽會的導言、前言等性質的文字,也用“題記”一詞,則是詞義的發展。

參考文章

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