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劇團

[拼音]:Fujian nanyin

[英文]:south-music of Fujian

中國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由清唱與器樂兩部分組成,亦稱“南曲”、“南樂”、“南管”或“弦管”等,流行於閩南晉江、龍溪和廈門市,在臺灣、香港及南洋群島(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華僑旅居地區也很盛行。南音所用的樂器,主要有洞簫、琵琶、二絃、三絃、拍板等。洞簫共9節、長1.8尺(約59釐米),與唐代的竹製管樂器尺八規格一致;琵琶、拍板等也與唐代垂拱二年(686)建造的泉州開元寺拱樑上飛天女伎手捧的樂器相似;琵琶至今仍橫抱彈奏,有如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的琵琶彈奏姿勢。南音中之諸多曲名,有曾見之於漢、唐文獻記載中的《摩訶兜勒》、《陽關》、《漢宮秋》、《後庭花》、《三臺令》、《梁州曲》、《甘州曲》、《婆羅門》、《太子游四門》等,及宋詞曲牌的《沁園春》、《念奴嬌》、《浪淘沙》等,故南音有“唐宋遺音”之稱。

南音按傳統分類由指、譜、曲 3部分組成。指,即“指套”,是一種有詞、有譜、有指法(即琵琶彈奏指法)、比較完整的套曲;每套大都由引子(慢頭)、正曲(若干同宮曲牌)、尾聲(敘)組成,亦有不用引子或不用尾聲,或只用正曲的套曲。“指套”原有36大套,後來增加到48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並將故事內容分成若干節,每節都是一首完整的歌曲。指套雖然有詞,但卻很少演唱,而多用樂器演奏。譜,即器樂曲,附有琵琶彈法,原有13大套,後增加到16大套,每套包括 3~10個曲牌,內容多為描述四季景色、花鳥昆蟲或駿馬賓士等情景,是一種標題音樂,如《梅花操》,包括“釀雪爭春”、“臨風妍笑”、“點水流香”、“聯珠破萼”、“萬花競放”5節,《八駿馬》包括“驊騮開道”、“綠耳閒遊”、“玉驄展足”、“鐵驥驕奔”、“烏騅掣電”、“赤兔嘶風”、“黃驂脫轡”、“白歸山”等8節。曲,即散曲(亦稱“草曲”),在南曲中數量最多;由於它簡短,曲調活潑,故流行最廣。

南音有專用譜式(見《泉南指譜重編》),以管定調,故稱調為“管門”,常用調有“五空管” (G調)、“五空四管”(C調)、“四空管”(F調)“倍思管”(D調)。南曲因所用樂器不同,故有“洞管”與“品管”兩種樂隊組合形式。洞管用洞簫、琵琶、二絃、三絃、拍板;品管用品簫、南噯(小嗩吶)、琵琶、三絃、二絃、響盞、木魚、銅鈴、扁鼓等。樂隊以琵琶起指揮作用。南音的代表性曲目有清唱曲《山險峻》、《望明月》、《因送哥嫂》、《恍惚殘春》、《來到陰山》、《告大人》、《人生一世》;器樂曲有《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百鳥歸巢》、《閩海漁歌》等。福建梨園戲、高甲戲、傀儡戲等均大量採用南音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