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九域志

[拼音]:ge

[英文]:dagger-axe

中國先秦時期一種主要用於勾、啄的格鬥兵器。商周時期凡與戰爭有關的象形文字,經常繪有戈的圖象,至今漢字中 “武”、“戰” 等字還均從戈,即淵源於此。

戈由長柄(柲)和橫裝的戈頭組成。標準形態的戈頭,包括上下有刃、前有尖鋒的“援”和裝柲用的“內”兩部分,“內”上有穿繩縛柲用的孔,稱為“穿”。為防止勾啄時戈頭脫落,又常在援、內之間設“闌”,並在援下近闌處下延成“胡”,胡上也有“穿”(圖1)。戈柲多為竹、木質。柲的下端常裝有套筒狀的金屬“”。

關於戈的起源,一般認為是由鐮刀類工具演化而來。新石器時代的石戈頭,只有援和內,至今僅在福建、廣東的一些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過。到了青銅時代,戈成為軍中必備的主要兵器。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製品。在商朝,青銅戈的使用已極普遍。為了使戈頭和柲結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戰鬥中易於脫落的缺點,出現了三種不同裝柲方式的戈頭,即銎內、曲內和直內的戈頭(圖 2)。由於直內的戈頭,援和內之間有闌,並增加了胡,與柲結合得最牢固(圖3),因此得到發展;而另兩種不如直內戈頭牢靠,商朝以後被淘汰。西周時期的青銅戈頭,基本上沿襲商朝傳統,但都是直內式樣的。為加強其勾擊效能,戈頭與柲由垂直相交,逐漸加大角度,改成大於90°的鈍角。從西周末到春秋時期,還流行一種尖鋒呈等邊三角形的帶胡青銅戈頭。以後由於青銅戟的使用日漸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鬥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議兵》中講,魏國步兵的標準裝備是戈、弩、劍、盾。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鑄有燕王名的銅戈,可以視為這一時期銅戈的代表。戈柲有長有短,依據不同戰術要求而定。一般說來,車戰用的戈柲很長,步戰用的戈柲較短。在湖南省長沙市瀏城橋出土的春秋晚期銅戈中,長柲的戈全長達314釐米,短柲的戈全長僅140釐米。

此外,在商周時期也還有玉石製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實戰使用,但大多數是儀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儀仗用具(見彩圖)。

戰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鐵戟逐漸取代了青銅戟,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因此戈這種盛行於青銅時代的兵器,到西漢以後已絕跡。

參考文章

戈爾膜過濾器在汙酸汙水處理中的應用廢水治理班戈短翅鶯的地理分佈鳥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班戈縣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油橄欖品種――戈達爾經濟作物戈舍瑞林的使用注意事項藥學戈拉碘銨的藥物相互作用藥學戈那瑞林的藥理藥學黑山共和國波德戈裡察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戈那瑞林的不良反應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