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馬歷史

[拼音]:Telunganna Nongmin Qiyi

[英文]:Telengana Peasant’s Uprising

1946年7月至1951年10月,印度共產黨在特倫甘納地區領導的一次規模較大的農民武裝鬥爭。特倫甘納地區位於海得拉巴土邦(現屬安得拉邦),下轄 8個縣,面積約11.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00萬。

1943年,印共領導的群眾組織“安得拉大會”,曾經在特倫甘納地區發動農民反對土邦政府實行強迫勞役和苛捐雜稅,反對地主奪佃,取得一些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進一步鼓舞了特倫甘納農民的鬥志。

1946年7月4日,地主打死“安得拉大會”一名村幹部的事件,觸發了該地區廣大農民的反封建情緒。農民揭竿而起,鬥爭迅速擴大到兩個縣以及其他 6個縣的部分地區。土邦政府派出大批軍隊鎮壓。1946年末,主要用原始武器武裝起來的農民起義隊伍終因實力單薄而退卻。1947年底,特倫甘納農民重新集結力量,搶奪軍警槍支,成立正規游擊隊,再次掀起反對海得拉巴封建王朝的武裝鬥爭。1948年初至 9月是特倫甘納鬥爭的全盛時期。在此期間,約有 300個村莊建立農民政權,沒收地主100萬英畝土地,並將其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特倫甘納地區的印共黨員增至近萬人,“安得拉大會”會員有數十萬;游擊隊發展到約2000人,村志願隊 1萬人。1948年9月,印度中央政府調遣2.5萬(一說5萬)精銳部隊進入海得拉巴土邦,農民武裝鬥爭遭到嚴重挫折。游擊隊於是轉入森林地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抵抗。

1950年,印共黨內圍繞是否堅持武裝鬥爭問題展開爭論。1951年6月,印共中央委員會通過決議,表示願意就停止特倫甘納鬥爭問題與印度政府談判。但是,政府拒絕印共協商解決問題的建議,談判失敗。1951年10月,印共發表宣告,“決定勸告特倫甘納地區的農民和戰鬥的游擊隊停止一切遊擊行動,並動員全體人民參加即將到來的大選,在選舉中擊敗國大黨”。歷時5年多的特倫甘納武裝鬥爭就此結束。